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街頭歌手賣唱二胡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街頭歌手賣唱二胡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古代賣唱時大多用二胡樂器伴奏。只是因為在民樂中二胡屬于主奏樂器,可以完整地演奏地方小調等小曲,而且可以自拉自唱不費大力。二胡在舊時比較平民化,也是本土道教音樂的主奏樂器.,其普通的二胡的價格也在低層人的能力范圍內。
街頭賣藝首先要的是效益,知道二胡的人群比知道板胡的人群要多一些,另外二胡曲目要比板胡曲目多,尤其是歌曲和大家耳熟能詳的幾首獨奏曲{賽馬`二泉映月等}能吸引人,取得經濟效益。許多業余愛好者拉二胡拉板胡,自娛自樂。
說說我的看法。
馬連良先生可稱京劇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其所創立的馬派藝術自上世紀30年代起至今80余年歷久不衰,影響深遠,流傳后世,蜚聲海外。
馬先生8歲入喜(富)連成科班學藝,歷經10年,出科后以譚派老生為招牌,26歲自組“扶風劇社”,(祖籍陜西扶風)掛頭牌老生,30歲專程赴津拜齊名譚鑫培的孫菊仙為師,從馬派代表劇目《借東風》中“望江北”一句可領會到孫派藝術特色。逐漸并肩余、言、高,并稱“四大須生”,前三位仙逝后,又與譚、楊、奚并稱“四大須生”且居首位。1933年在天津與麒麟童同臺演出,各擅勝場,遂在梨園界留下“南麒北馬”之盛譽。
具體說到馬派藝術特點,本人覺有以下幾點:
第一:唱功為主。馬派最為人稱道的是他華麗、瀟灑的聲腔藝術,俏而不媚,帥而不貧。以譚派為基礎,廣泛吸收、融匯各家之長,大膽、充分發揮自己特點,突破傳統,創立與人不同的唱法。他的演唱流利、舒暢,雄渾中見俏麗,深沉中顯瀟灑,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細膩,結合獨具韻味的馬派念白,互為表里,彼此依托,統一于馬派聲腔藝術中,極大地豐富了老生唱腔。不論是西皮的“勸千歲”,還是二黃的“習天書”,無不膾炙人口。早期也曾上演《定軍山》等靠把戲,后逐漸棄演,畢竟不是所長。
第二:念做極佳。馬先生精于演唱,但絕不以“賣唱”為主。例如單純以唱為主的《大探二》,馬先生似乎極少動演。縱觀他的代表作,《甘露寺》、《十道本》、《四進士》、《胭脂寶褶》、《十老安劉》等,無一不是唱、念、做并重,如《審潘洪》、《審頭刺湯》等戲的大段念白,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錯落有致、高低有序,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而《清風亭》、《四進士》的做功,細致嚴謹,瀟灑飄逸,手、眼、身、法、步結合一體,將人物蘊含的復雜感情,節奏鮮明的形之于外。對比麒派雄渾大方的演法一時瑜亮,不遑多讓。
第三:銳意變革。馬派非常注重服裝、道具的精準整潔,組成扶風社時,要求全體演員必須做到三白。此外在大膽突破傳統定式的行頭搭配,不論是《借東風》里諸葛亮登壇時的法衣,還是《遇龍酒館》里永樂帝的箭衣蟒,都是出自馬先生的首創。其他如臺幕、背景等均有大幅改進,收到典雅、莊重、寧靜、美觀的效果。另外用來伴奏旦角唱腔的京二胡加入到老生樂隊中的第一人也是馬先生。
說起馬派,話就多了。但我今天想談談馬連良的的藝術如何走向成熟,如何成為被別人廣泛學習的“馬派藝術”的。
其實在很早以前京劇是沒有流派的,沒什么譚派、余派、馬派等流派。只有戲,你會哪一出,這出戲是什么,僅此而已。只是后來,名家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后學者也逐漸增多,才稱作某某流派,諸如譚派、言派、奚派等。
馬連良很好學,不僅學譚鑫培,而且拜了孫菊仙,但他演戲不是就按某個人的路子演,他喜歡把別人的優點應用在自己身上,譬如劉鴻生,高慶奎,在他的身上皆有體現。馬連良的藝術生命也很長,我們都知道前四大須生和后四大須生馬先生皆占一位,足見其影響力。
馬連良有一段時期嗓子不是太好,他就關注于一些動作和服裝,我們熟知的“三白”,馬先生的眼神,這都是可以單獨拿出來著作文章的。這里不在多說。
馬派藝術的“新”
馬連良的唱不追求高調門,他的唱腔低回婉轉,自如流暢,瀟灑飄逸。他將自己不利的條件化作自己的特色,近而形成自己的風格。人們總說馬派的“大舌頭”,這實在是詆毀。馬連良的念白也有著自己獨有的一套藝術特色。根據歐陽中石先生所著的文章所說,馬先生在演《十道本》的時候,光念白就念了一個酷暑,一遍又一遍,最后連鄰居都能夠順利的背誦下來。可見馬連良在藝術上所下的功夫之大。
馬連良的“馬派藝術”如何走向成熟的呢?關鍵在于“新”,這種新不是胡改亂改的創新,而是完全繼承傳統后的革新,比如馬先生的舞臺布景,角色的服裝和官中行頭,以及唱腔以及舞臺動作,都是和別人不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
馬連良先生的藝術不僅僅對京劇老生行當有著很深的影響,其對京劇的發展創新亦有著指導性作用。如何傳承發展京劇,我想是這也是京劇演員需要考慮的事情。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街頭歌手賣唱二胡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街頭歌手賣唱二胡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