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獨奏晉北梆子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二胡獨奏晉北梆子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大澗道情是流行于山西靈丘及其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小劇種,它起源于繁峙境內,系唐代道教音樂的產物。清宣統二年(1910),靈丘縣大澗村白永昌、呂作福、白永印、白家緒、張玉祿、劉周來、喬三、喬雙錦八位村民拜繁峙磨二為師,學習道情,后組成20多人的戲班在山西靈丘、廣靈及河北淶源、蔚縣等地區演出。演出過程中,藝人們將晉北地區的民間音樂、舞蹈、俗曲等形式融入道情,逐漸形成了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大澗道腔。
大澗道情唱腔以聯曲體為主,常用的曲牌有[雙梅]、[單梅]、[一枝梅]、[大紅袍]、[南北]、[跌落金錢]、[苦河子]、[反耍孩兒]等,同時還吸收了北路梆子和晉劇的音樂元素。曲調原有72調,現存12調。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悅耳動聽,富有生活氣息。伴奏器樂為板胡、二胡、笛子、低胡、漁鼓、鑼、釵、四塊瓦等,其中的漁鼓為道情的特定樂器。傳統劇目有《卜卦》、《扇墳》、《三賢》、《龍蛇陣》、《頂燈》、《泥窯》、《五女興唐傳》等,以生活小戲為主,臺詞生動活潑、通俗易懂。
大澗道情鄉土氣息濃厚,極富民間色彩,深受流布地區觀眾的歡迎。該劇種以聯曲體唱腔為主,主奏樂器古老而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是晉北地區非常有影響力的珍惜小劇種。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獨奏晉北梆子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獨奏晉北梆子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