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來改編為古琴曲。琴曲的樂譜最早見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譜》。《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環再現手法,后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象。樂曲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懷,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一首琴曲《梅花三弄》覺別具風情。
梅花一弄、弄清風
梅花二弄、弄飛雪
梅花三弄、弄光影
暗香浮動、水清清
梅花具有天生的麗質芳姿:花形秀美多樣,花姿優美多態,花色艷麗多彩,氣味芬芳襲人。它不因沒有彩蝶纏繞而失落,亦不為沒有蜜蜂追隨而沮喪,而是無私、無怨無悔地默默綻放于嚴寒之中,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卜算子·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山園小梅二首
(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剪綃零碎點酥乾,向背稀稠畫亦難。日薄從甘春至晚,霜深應怯夜來寒。澄鮮只共鄰僧惜,冷落猶嫌俗客看。憶著江南舊行路,酒旗斜拂墮吟鞍。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梅
(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上堂開示頌
(唐·黃櫱禪師)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梅花”作為一種中華文化的象征,早就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記憶中,梅花那高潔的品性,清高的靈魂也成為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梅花,不畏嚴寒、凌寒獨開,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榜樣,我們需要學習和傳承梅花堅貞不屈、不與流俗合污的高潔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