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中,龍家班在安鋪鎮公演粵西白戲。敲鑼聲響起,咿咿呀呀的唱腔從幕布后傳來。沒過多久,舞臺前便聚滿了附近的居民。
白戲演出有祝壽、喜慶、神誕及年節戲等。
粵西藝術精華——白戲,俗稱公仔戲、木偶戲,是一種杖頭木偶戲,通常是用本地白話民歌演唱,舞手專操木偶,配以多種樂器奏樂。始于清朝乾隆年間,為營仔鎮曲龍村農民所創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粵西白戲最為盛行,白戲班每天晚上都有演出。
傳統的白戲班樂隊一般由4人組成。
如今粵西白戲觀眾流失嚴重,面臨傳承難與受眾面窄的雙重困境?;浳靼讘虻难莩邆儚奈捶艞墏鞒信c推廣,將粵西白戲課程開進了營仔鎮當地的中學,使家鄉的文化傳統延續得更加久遠。
簕古胡音色渾厚清脆響亮。
曾經盛行,如今觀眾多為老年人
公演當天,龍家班共表演了四個劇目,有以文戲為主的,也有以武戲為主的。其中武戲最能贏得喝彩聲,舞手緊隨劇情,將偶身一斜、一擺,身側一收,木偶時而揮舞衣袖,時而橫眉怒目,十分傳神。據粵西白戲創始人龍有略的大哥龍有文介紹,為了凸顯人物個性,會在木偶的眼、嘴、鼻處裝上活動機關,通過舞手操縱過程的一扳、一捻、一拋、一撩、一壓、一擺等細節動作,達到聲情并茂、細膩傳神的舞臺效果。
木偶造型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一出木偶戲,離不開配奏樂師傅的精準配合。木偶戲的配樂主要是簕古胡與三弦,其中簕古胡是采用當地植物簕古的頭莖作琴筒,經特殊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種土二胡,其音色渾厚、清脆響亮。
木魚用老而結實的蠶桑木制成。
此外,月琴、橫簫、嗩吶等樂器相互配合,進入情節高潮處,奏樂師傅敲打木魚的節奏變快,鑼也敲打得更加緊湊??刂颇九嫉奈枋植椒ゼ涌欤瑫r而踮腳、時而抬腿,碎步之間的步伐軌跡仿佛是另一種情節敘述方式。
木偶戲的觀眾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這已成為一種常態。營仔鎮文化站站長黃光梁說,木偶戲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為盛行,但自從電視機普及后,人們對木偶戲的觀看欲望下降了,“物質生活豐富以后,人們的視聽選擇多了,喜歡追求新鮮事物”。
表演功夫獨特觀賞性強。
龍有文說,粵西白戲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為盛行,每逢誕期或農閑演出,四鄉八鄰涉水過垌,聚集觀賞。龍有文介紹,當時僅營仔鎮便有80多個白戲戲班,每晚都有演出,晚上8時左右開始,會一直唱到凌晨4時?!澳菚r人們的工資基本是30多元一個月,我們龍家班12個人一晚的演出費就接近20元。”龍有文說,演出時間最長紀錄是在一個村連續表演了38天。
白戲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優美。
進校園走粵桂推廣求存
經費不足是粵西白戲傳承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黃光梁說,如今粵西片區唱白戲的戲班不足百個,龍家班的表演班子也由最初的12人減少到7人。
龍家班演員的平均年齡為60多歲,唱戲對記憶力與體力都是一重考驗?!耙郧八麄冞B續唱七八個小時,也不忘詞。舞手在演繹武戲部分時,是真的會翻筋斗,現在只有我們老一輩的在堅持唱戲,很多人都跳不動了?!饼堄形恼f。
盡管粵西白戲熱度不及以前,龍有文仍然認為粵西白戲具備流傳意義,“白戲是教人為善的,我們唱的劇本都是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
目前,市內還有白戲班100多個。
粵西白戲愛好者黎思亮已跟隨龍家班調研兩年,她認為草根白戲藝人是一個有情義的群體,“我從小就聽著木偶戲長大,其實它一直存在于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當中,但隨著調研的深入,我會重新審視粵西白戲的傳播意義”。
粵西白戲第五代傳承人龍家柱一直在致力于白戲的推廣。今年是龍家柱的爺爺龍梅卿110周年誕辰,元旦那天,龍家柱在營仔鎮凌祿鎮鄉劇場舉辦了龍家班尊師紀念晚會,緬懷前輩藝術家,追憶家人傳承發揚粵西白戲的感人故事。當晚,龍家班眾人同臺演出《八星賀壽》等經典白戲劇目,吸引了當地群眾近百人前來觀看。
營仔鎮為粵西白戲之鄉。
關于如何傳承粵西白戲,黎思亮認為可以加入電子樂等音樂新元素以吸引年輕群體,但是不認同脫離白戲的藝術核心而進行異樣“創新”。
如今,廉江市營仔中學已經成為粵西白戲的教育場所。他們專門制作了粵西白戲課程,教學生圓臺步、八字臺步等舞步和正線慢板、反線慢板等唱腔。龍家班的徒弟、徒孫活躍在廉江、遂溪及廣西合浦一帶,傳承并推廣粵西白戲這一非遺文化。
【撰文】康韻怡
【攝影】郭龍碧
【作者】
【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