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音樂會的朋友一定知道,在交響樂團演出的節目單上,除了指揮、首席小提琴以外,其余樂手,均不列姓名。
是的,交響樂隊中,第一小提琴首席(或者叫首席小提琴)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
就算沒有去過交響樂演奏會的現場,我們也會在屏幕上看到過,演出開始時,首席小提琴總是最后一個入場,然后帶領樂隊調音;而演出結束后,指揮也會首先向首席小提琴致敬或者擁抱。
在交響樂團中,其實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首席,但是當指揮不在場時,通常由小提琴一聲部的首席充當整個樂隊的首席。
這位一聲部的首席通常被稱為“大首席”,他是樂隊的領袖,他的音準、音色的融合是整個樂隊開始排練或演出的前提。
在管弦樂團的弦樂器組中,小提琴部分分為兩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負責樂曲主音部分,第二小提琴負責和音部分。
第一小提琴的首席是整個弦樂組的首席,就是剛才所說的大首席,他負責整個樂隊的音準和調音。
首席提琴地位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在專業指揮出現在音樂歷史舞臺之前,樂隊的首席提琴就是樂隊的最高領導,即指揮。
在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早期樂隊中是沒有專職指揮的,帶領大家一起演奏的就是坐在首席位置的第一小提琴。
首席提琴的英文Concertmaster,直譯就是“音樂會大師”。
法國人認為,既然樂團中超過一半都是弦樂器,不如就由首席提琴直接來做指揮。事實上,直到1878年,巴黎的指揮者們還在用提琴弓來指揮樂團。
那時候,樂隊的首席提琴肩負多重任務,集指揮和演奏于一身。
他們不僅要帶領樂隊演奏,還通常擔任獨奏的角色。從技術問題到藝術表現力,他們全權負責。
然而,隨著樂隊結構日益復雜、樂隊聲部不斷增多,演奏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首席提琴既要擔任指揮,又要演奏,就有些分心了。
因此,諸如莫扎特、巴赫和亨德爾等許多作曲家開始擔任指揮職責。他們既是作曲家,也是指揮家。
此外,一些首席提琴演奏家也轉為了專職指揮。這種將指揮和演奏分離的做法,為樂隊內的專業化角色創造了條件。
首席提琴是樂團的名片,其作用僅次于指揮。作為指揮的得力助手,首席提琴承擔著帶領整個弦樂聲部的責任,確保音準和節奏的準確性,同時也經常擔任獨奏。
在演出中,一個優秀的指揮和首席提琴相互配合,能以更深刻的方式解讀音樂作品。
指揮通過手勢傳達情感,而首席小提琴則用樂器表達內心的歌唱,通過技巧與技法將作品呈現出其情感色彩,從而引領整個弦樂組融入情感創作之中。
有人將指揮比作導演,而樂隊首席則更像是向導,引領樂團前行。
首席提琴與指揮之間的默契是演出成功的關鍵。
來自荷蘭的小提琴家安德烈?瑞歐與他的約翰?施特勞斯管弦樂團,多年來一直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大眾管弦樂團。
而安德烈·瑞歐本人就是一個身兼樂團指揮與小提琴首席的出色音樂家!
安德烈?瑞歐演奏一把1667年制造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他的音樂風格優雅、旋律動聽,帶給聽眾滿滿的浪漫幸福之感,他也成功打開大眾與古典的象牙塔,對于推廣古典音樂功不可沒。
自1987年創辦約翰·施特勞斯管弦樂團以來,安德烈·瑞歐便漸漸成為歐洲乃至于全球廣受喜愛的音樂家。
一邊擔任首席小提琴演奏,一邊指揮自己的管弦樂隊,音樂奇才安德烈·瑞歐(AndreRieu)就是以這種古典又獨特的方式征服了喜愛他的全球樂迷,包括曼蒂公主。
【曼蒂公主音樂隨筆】
音樂的魅力,是芬芳的,是醇厚的,是歲月的沉淀,是自然的流露。
不管是悲傷還是幸福的時刻,音樂都會用音符溫暖著我們,用旋律包裹著我們,把我們的希望和寄托都融入樂章,在自然和心靈的升華中,讓我們不斷的堅強,始終保持心靈的寧靜。(節選自曼蒂公主從前的音樂隨筆)
上一篇
突圍插曲小提琴,突圍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