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小提琴把位指標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小提琴把位指標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身材呢,要有手,必須至少兩只。左手至少要一至四指齊全,每個手指都要至少三個指節;拇指最好有,拇指把位至少需要一個指節,不過很多曲子不用拇指把位。右手至少要有三根手指,用于握穩弓。固定琴一般用腿,但技術性要求比較低,義肢可勝任。還要求能夠坐穩,這個涉及到多個系統的協調,可能要復雜一些,幸好測試很簡單,可以自行檢測。以上是基本要求,能滿足就可以拉提琴。
其他高階屬性可以有:
1手指長2張開幅度大3指力好/這個可以練4腰背肌肉力量好/可以在長時間練習情況下減少腰突風險當然,這個是好高高階之后能體現出優勢的屬性,不妨礙你開始學習。
即使好高高階了以后,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代替,參考鄧亞萍/腿短、黃豆豆/腿短、貝多芬/耳朵……然而唯有勤奮堅持是無法被完全替代的。
——————還是割吧——————我之所以這么寫,是因為一位前輩早年拉提琴,我認識他時他年過半百,正在學鋼琴。
陪他練習時發現他左食指少了末端指節,他笑說這就是改投鋼琴的原因,缺了一個指節真的沒法拉提琴了。
是的,技術動作都做不出來了。
印象好深刻,他退休很多年了,還是深深地影響著我。
琴馬的高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即使是同一把琴也不例外。
這是因為琴弦緊繃時,產生的拉力非常大,久而久之,會使琴頭略微上翹,指板下沉,這時琴馬與指板的間距就會比原來大些,于是就得對琴馬進行修削:① 琴馬的高度是根據指板的高度來決定的。其高度以手指在高把位上按弦時感到適度,并且奏強音時,琴弦不會碰到指板上發出“咝咝”聲為宜。琴馬的左端比右端略高,因為G 弦振幅大,須離指板遠些(5 毫米),而E 弦振幅小,故離指板近些(4 毫米)。
② 琴馬上緣的弧度,以在D、A 弦上奏強音時,馬尾不碰到鄰弦為宜。過彎會造成運弓換弦不便,太平則弓毛易觸碰鄰弦。可參考舊琴馬的弧度,先畫條弧線,然后用砂紙慢慢修磨。
E弦:1指 la,2指 si,3指 do,4指 reA弦:1指 re,2指 mi,3指 fa,4指 solD弦:1指 sol,2指 la,3指 si,4指 doG弦:1指 do,2指re, 3指mi,4指 fa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小提琴把位指標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小提琴把位指標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