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以色列小提琴名家作品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以色列小提琴名家作品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海菲茲(1901-1987),猶太血統美籍俄國小提琴家米爾斯坦(1904- ),美籍俄國小提琴d·奧伊斯特拉赫(1908-1974),前蘇聯小提琴家梅紐因(1916- ),猶太血統的美國小提家、指揮家 、國際音樂活動家謝林(1918- ),墨西哥籍波蘭小提琴家斯特恩(1920- ),美籍猶太血統的小提琴家格魯米歐(1921-1986),比利時小提琴家,比利時小提 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科崗(1924-1982),前蘇聯小提琴家,擅長演奏帕格尼的作品拉賓(1936-1972),美國小提琴家。阿卡多(1941- ),意大利小提琴家,指揮。 帕爾曼(1945- ),當代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生 于以色列朱克曼(1948- ),當代著名小提琴家,與帕爾曼同 生出于特拉維夫 鄭京和,韓國著名青年小提琴家,克雷默(1947- )前蘇聯小提琴家穆特(1963- ),德國女小提琴家,
這部影片的配樂是由好萊塢著名的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獨立制作完成的。約翰·威廉姆斯以音樂風格的多樣化,作品的數量化以及品質的精良化著稱,而他與該片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精誠合作更是堪稱珠聯璧合,使他成為現代電影配樂史上最不可或缺的大師之一。
影片中最為動聽的無疑是電影主題音樂了,這首主題音樂雖然不長,但卻有著電影配樂的完整結構,長笛的簡潔序曲之后,小提琴奏出了主旋律,那憂傷的主旋律仿佛向人們傾訴著猶太人的悲慘命運,但細聽之后,舒暢的旋律下還有一些光明和希望,并非是完全的悲傷,正如片頭那在黑暗中點點閃亮的燭光,這是善良如辛德勒之人給予那些曾經災難深重的人們帶來的希望。在這里,小提琴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時而明亮;時而低回,但又都充滿激情,讓人還能感受到一線希望。
為了把影片渲染的更加感同身受,影片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還特別邀請了以色列籍的小提琴大師帕爾曼來演奏這段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主題音樂。以色列人作為猶太人的后裔,對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沒齒難忘。他把苦難的猶太人那種民族悲壯情緒完全地融入到他哀婉的琴聲中。也許這種民族悲壯情緒只能在帕爾曼教科書般的精彩絕倫的演繹下才能表現的如此淋漓盡致。
音樂主題式的變化是約翰·威廉姆斯配樂的慣用手法,他常為電影中的主角或主題事件譜寫一段主題旋律,然后在影片中隨著角色的遭遇和劇情的轉折,將這個主題變化出各種情緒的變奏,這樣的技巧實際上是出自瓦格納歌劇,但同樣的手法在不同的音樂家手中,自然也是各有巧妙不同
影片中的其他音樂段落在約翰·威廉姆斯妙筆生花的手里也賦予了種種特殊的含義所在。《 Immolation(With Our Lives, We Give Life) 》是一首合唱曲,前半段是以弦樂為主的鋪陳,其后則是氣勢磅礴的一段合唱,這段音樂出現在納粹焚燒猶太人尸骨的場景,骨灰在四處飄揚,慘不忍睹,而歌聲此時卻顯得有些超然,像是在做一場普通的彌撒,愿逝者得到永遠的安息!《Remembrances》則被認為是片中另一段主題,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和主題曲相比,帕爾曼的小提琴SOLO在這里并不是十分突出,反而弦樂合奏變成了主角,旋律也顯得更加內斂和深沉。
在經歷了如此慘烈的悲劇之后,德國人在反省,猶太人自己也在反思,整個人類社會都在思考:如何避免戰爭的慘劇再度發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以色列小提琴名家作品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以色列小提琴名家作品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