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揭曉以“家園”為主題的2023/24樂季,123場演出蓄勢待發,包含21套41場交響樂、13套24場室內樂、12部58場歌劇。
當晚,音樂總監呂嘉執棒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牽手男高音歌唱家夏侯金旭演繹理查·施特勞的藝術歌曲,奏響布魯克納《第一交響曲》,為新樂季拉開大幕。
2023/24樂季以“家園”為主題
環球翹楚紛至沓來
歷經三年等待,國際名家大師全面回歸,如指揮家丹尼爾·加蒂、鄭明勛、張弦、呂紹嘉,大提琴家揚·沃格勒、大提琴家王健、鋼琴家維京格爾·奧拉夫松。指揮家祖賓·梅塔時隔八年返京,將再度執棒威爾第歌劇《阿依達》。
在國際舞臺各領風騷的青年音樂家也將密集登場,如英國哈雷管弦樂團候任首席指揮黃佳俊、首爾愛樂樂團駐團指揮吳懷世、柏林愛樂樂團中提琴首席梅第揚、英國坎內-梅森音樂家族的大提琴家謝庫、肖邦鋼琴大賽金獎新科冠軍劉曉禹、柴科夫斯基鋼琴大賽亞軍黎卓宇。
本土音樂翹楚也將吹響集結號。李飚、陳琳、許忠、景煥等指揮家,陳薩、黃蒙拉、朱慧玲、宋元明等獨奏家、獨唱家,都將在新樂季亮相。
小提琴家寧峰成為駐院藝術家。9月,他將聯手指揮家張弦帶來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戈德馬克《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這也是北京藝術中心啟用前首次測試亮相。明年5月,他將攜手樂團連續兩晚上演莫扎特五首協奏曲。他還將獨奏挑戰全套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上演三小時音樂“馬拉松”。
客座指揮家
客座藝術家
德奧音樂探索不停
近年來,呂嘉和樂團潛心鉆研布魯克納,在國內掀起布魯克納熱潮,也打造了樂團招牌。新樂季,雙方將繼續破解布魯克納密碼,密集演出布魯克納交響曲并灌制唱片。
適逢勃拉姆斯誕辰190周年,樂團將推出“勃拉姆斯190”系列,以8場音樂會致敬這位古典主義家園的守望者。呂嘉、丹尼爾·加蒂、鄭明勛、錢駿平將陸續指揮勃拉姆斯的四部交響曲和《海頓主題變奏曲》,張弦將聯袂寧峰演繹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透過“時代先河”和“樂是故鄉明”兩大板塊,觀眾將以別樣視角,重溫音樂世界里“離家”與“歸家”的故事。
二十世紀音樂史上,有人在藝術上“離家出走”,背離和諧、旋律和規則,有人遭遇戰爭被迫離家,在顛沛流離中寫出不朽杰作。在“時代先河”,勛伯格《五首樂隊作品》、貝爾格《抒情組曲》、韋伯恩《交響曲》等有劃時代意義的名作,將帶領觀眾重回風云激蕩的年代。
“樂是故鄉明”則將引領觀眾回歸中國的音樂家園。樂團三部委約新作將登場亮相:與荷蘭廣播愛樂等聯合委約黃若創作的《蝶·變》將由李飚執棒世界首演,盛宗亮《神雞破曉》將由呂嘉執棒世界首演,貝恩德·多伊奇為中國樂器笙創作的協奏曲《現象》將由錢駿平執棒、吳巍演奏。
陳其鋼的《走西口》、孟衛東、唐建平的《北京大合唱》,以及趙季平、周龍、姚晨的古琴與室內樂作品,盡管風格迥異,卻共同構建著中國精神家園。
音樂總監呂嘉
駐院藝術家寧峰
室內樂成為風景線
近年來,室內樂成了樂團一道靚麗風景線?!盁o界室內樂”將以13套24場的體量,聚焦本團演奏家、聚焦硬核經典。
長笛首席葉怡礽和李喆等三位弦樂首席將共奏莫扎特的四首長笛四重奏。樂團副首席陳述領銜的橋四重奏,以及助理首席竇聰昶、二提琴首席劉弦、大提琴家尹龍、圓號首席劉曉昕,將分別與鋼琴家姜波強合作,呈現貝多芬《大公》、舒伯特《鱒魚》、勃拉姆斯三首室內樂名作。指揮家、鋼琴家許忠將攜手李喆領銜的國家大劇院四重奏,演繹莫扎特與勃拉姆斯的傳世之作。
管樂領域,大管副首席李天佑、小號副首席陳嘉偉攜手青心室內樂團,將帶來難得一見的管樂協奏曲。樂團的圓號演奏家們首次與中國圓號重奏團聯手,將帶來圓號之夜。木言五重奏新鮮亮相,將用一組中西作品薈萃完成首秀。
舞臺之外,藝術體驗也將全面回歸。駐院藝術家寧峰將舉行小提琴大師課,樂迷還有機會走近劉曉禹、坎內·梅森姐弟、維京格爾·奧拉夫松的音樂人生,聽指揮家呂紹嘉解讀馬勒《第三交響曲》,聽樂團助理指揮孫一凡講述“維也納第二樂派”往事,聽樂團助理指揮賴嘉靜和鋼琴家陳薩探討巴赫的鍵盤世界。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
北京藝術中心
步入雙主場新時代
隨著北京藝術中心落成,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將步入雙主場新時代,演奏家隊伍的擴編也在穩健進展之中。
總經理任小瓏介紹,整個擴編要延續三年以上,但樂團好幾個聲部將在本樂季進入雙首席的新時代,樂團全職和常任的演奏家已經超過110人大關。
北京藝術中心啟用后,樂團將在新劇場擁有全新的琴房、排練場和專業設施,“這意味著我們的‘家’將擁有更舒適的環境、更齊全的功能,樂團也必須推出更多樣的演出和藝術活動,既豐富國家大劇院旗下三處劇場的藝術呈現,也要為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添磚加瓦。”
新樂季發布會現場有十幾位樂迷,還有從香港、廣州、武漢等地趕來的鐵桿聽眾。交流環節中,任小瓏表示,樂團將繼續依托國家大劇院的平臺,堅持以高品質線上音樂會匯聚四海觀眾,更積極地走出北京開展海內外巡演,并順應一院三址新格局的需要,陸續推出新的樂團子品牌、新的演出子系列,以及更具參與性、互動性的藝術體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