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才人出”的第50篇文章
文|徐藝婷
眼前這人是否來自江蘇省泰興縣黃橋鎮?
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只需觀察,在提及“小提琴”時,對方是否兩眼放光。畢竟在黃橋鎮,提琴即生活。
黃橋鎮有故事。1940年,新四軍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史稱“黃橋戰役”。這個位于蘇中平原的小鎮,自此成為歷史文化名鎮。
28年后,幾位從上海國營提琴廠回鄉的工人,辦起了溪橋樂器廠。千百年來從未與樂器打過交道的小鎮,突然迸發出了制造潛力。農民、泥工、主婦,人們紛紛進廠,拿起了刨子、鏟子,做起了提琴。
緊接著,一生二,二生三。像雨滴落地,濺起無數水花。
淘寶、天貓的陸續到來,則讓提琴開花的速度成倍加快。2018年,從事樂器及配套企業已達230多家,從事提琴加工人員已達3.5萬人。這意味著,走在村頭巷尾,每六個人里,就有一個提琴從業者。
他們生產的提琴,占全國的70%、全世界的30%。2018年,銷售收入24億元。
歡迎來到小提琴之鄉,黃橋。
那個年紀最長的人,一把提琴賣了13.8萬
像是一個旅游景點,所有外來者都會先來這里走一走。
這是一群藍色的建筑,不高,但占地面積極大。內里氛圍濃厚,池塘是提琴的形狀,窗戶是提琴的形狀,替代雕塑聳立的,還是一把紅色小提琴。
建筑群的門口,寫著四個大字:“鳳靈集團”。
轉制之前,它的名稱是“溪橋樂器廠”,黃橋提琴開始之處。
以鳳靈為圓心,向四周輻射,幾十里內,是提琴制造的集聚區。
每日清晨六點,鳳靈集團對面的這家“伯健提琴”準時開門。
79歲的呂伯健,從那輛二人座的電動汽車上下來,拉開移門。十米小屋,三面掛琴。他把提琴一一取下,先拉一拉,再擦拭一番。
“小提琴是越拉越值錢的,不拉不行。它跟人一樣,每天的狀態都不同,得給它調整調整。”
而后出現了一副堪稱雋永的畫面。
他打開手機,播放《梁?!贰.斎唬切√崆侏氉喟?。接著,將桌椅挪至移門前,戴起了眼鏡刨板制琴。
陽光下,古曲中,老匠人,幾年如一日。
呂伯健本不做琴,也不懂琴。他是一名箍桶匠,長于木工。因刨木和刨板有相通處,1972年,他轉行做提琴,并進入鳳靈。隨后出來自己單干,現下已成了制琴人里年紀最長的。
從選料、刨板,到上膠、油漆,再到最后的裝配,一把提琴的誕生,需經197道工序。
盡管頭發花白,呂伯健的手速卻不慢,產量穩定在一個月5把。
最貴的一把在去年十月份售出,13.8萬。
他憶起,那是一名加拿大籍的華裔,似乎是一個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那把琴,制作于四十年前,已經有了漫長的經歷。
也不是把把都能賣到這個價,但能從這間鋪子出去的提琴,均價都在一萬之上。
他的兩個兒子均繼承了其手藝,各開了一間提琴工作室。前年,26歲的長孫也從外歸來,加入制琴隊列。
說起孫子做的小提琴,呂伯健搖搖手:“他還沒入門呢。這個行當,做上十年才有一些意思,做上二十年三十年,才算得上成熟,急不得。”
那個“無用之人”,現在有用了
黃橋鎮上,像呂伯健這樣的提琴工作室,有100多間。
相較于呂伯健,不少人都缺了些名氣。他們做的是普及琴,成百上千的價格,也沒有人專程趕到黃橋來買。
但時代總會給出一條路,正如當年給了黃橋鎮小提琴一樣。如今的這條路,名字叫電商。
離鳳靈集團不遠處的華溪社區,制作小提琴的村民在80%以上,做淘寶電商的,則達到了60%。
有人做提琴的同時做電商,有人則是專業開淘寶。李進就是后者之一。
身為80后,他成年時,故鄉的提琴光景并不很好。
那個年代,黃橋鎮上的提琴產業集群還沒有當下的規模,也沒有電商銷售渠道,更多的人都只能進大的提琴廠,成為流水線上的一員,拿一份安穩卻不多的工資。
“你要是學習不好,將來只能進廠里了。”
他記得,很多人都和他這樣說,仿佛自己是個無用之人。
他坦言,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畢竟黃橋鎮上幾代人都這樣走過。
好巧不巧,他這一代,趕上了電商。對此略有了解的他,成了當年華溪村里最早做淘寶的人之一。
八年之后,他一頭連著固定的供貨商——都是鄉親,另一頭連接著客源——樂器行、音樂老師、個人客戶,都是因為過于零散而無法從大廠拿琴的人。
一天賣出6把,一個月賣出180把,加上琴弓等其他配件的銷售,李進的“梵阿玲”提琴店,年營銷額300萬元。父親、表妹陸續都來幫忙,成了電商店的一員。
電商店內的商品宣傳圖
“做淘寶店,我是得到了和那些成績好‘有出息’的同學,一樣的生活。但這只是從小的講。從大的講,它改變了我們鎮上的提琴產業?!?/p>
李進介紹,過往即便是提琴廠不愁賣,但做工人,工資并不高。盡管如此,工人們有技術,沒銷路,并無辭職的底氣。
淘寶店起來后,人們發現,不用再找市場,市場自己找來了。
于是,鳳靈提琴廠成了一所“學?!?。進學校的人多,出學校的人也多。技術工人開起了工作室,帶起了外行人。外行人又出去開起了工作室,帶起了更多年輕人。
“現在你只要在淘寶上搜小提琴,基本都是我們這兒的。哪怕他寫著南京、上海,很多貨也都是從我們這里拿的。”
整個產業,猶如阡陌,遍地開花。
淘寶來了,農活、孩子、做琴三不誤
穩定地給李進供貨的,只有兩三家。但是穩定地給華溪社區四十家淘寶店、天貓店提供提琴和配件的,有上百家。
村里的左鄰右舍,不是制琴,就是制配件。
呂伯健的提琴,琴弦來自后面的吳健一家,琴弓來自右邊的袁紹俊一家。幾家之間,搭得極好。
吳健家的四層樓房,外觀與普通自建房無異,推門卻別有洞天。
琴弦制作
第一層是吃飯活動區域,兼做倉庫;第二層是妻子翁永華的小提琴制作區;第三層供家人住宿;第四層則壘著七八臺機器,用作琴弦制作區。
夫妻倆人都曾在琴廠做工。學有所成,便出了廠門。
“我平常就是在家做小提琴,琴弦也都是自家的,從樓上拿下來就行。不過有時是不做的,或者少做點?!?/p>
翁永華和她的提琴
翁永華說的“不做”,在一天當中,是早上8點前和晚上4點后,“我得給孩子和他爹做飯吃”;她說的“少做”,在一年當中,是六七八三個月,“六七月我得收麥子,八月我得下田去插秧啊”。
和翁永華一樣“家庭事業一把抓”、“農田提琴一把抓”的黃橋女人,不在少數。
袁紹俊的琴弓店,就是他和妻子兩個人做起來的。產品不僅配給本地的小提琴制作者,也放在李進的淘寶店里單賣。
“琴弓是易耗品,提琴和琴弓的買賣比例在1比3,售一把琴,能賣上三把琴弓。所以我們的生意還算不錯。”袁紹俊說。
真正的“愛樂之鎮”
如果在中午十二點半抵達黃橋鎮中心小學,會聽到此起彼伏的提琴聲。
那是一到六年級,幾百名的學生正在上提琴課。每天四十分鐘,幾不間斷。
最近要匯演,三年級的孩子們練的是《龍的傳人》。音樂教室里,他們全體站立,左手持琴,右手持弓,琴聲悠揚。
學生表演
據說,以樂器文化產業園為依托,這里正在打造“琴韻小鎮”。
曾經,最早做提琴的呂伯健沒學過提琴,做電商的李進沒學過提琴,做琴弓的袁紹俊沒學過提琴。
曾經,辦提琴廠是黃橋鎮上少數人的專利,“學習不好就做琴工”是針對“沒有出息”的判定。
現在,一切好像不一樣了。
“孩子們將來如果還是做琴,至少也能隨時隨地拉上兩曲兒嘛。要是做淘寶,那他至少也是個會拉琴的淘寶店老板嘛?!币粋€站在校外聽孩子們拉琴的家長,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