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具有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體現了生活在18世紀德國普通市民的思想。
2、他的一個特點是將復調織體與豐富的和聲織體緊密地結合起來。不論作品中的聲部有多少,它們各自的旋律都是以平等的地位同時進行的,而它們之間又都同時遵循和弦的總體進行。
3、巴赫的曲子以復調音樂和宗教音樂為特點,注重音樂的邏輯和對稱性,他的曲子通常比較復雜,需要較高的演奏技巧。
1、其創作以復調手法為主,構思嚴密,感情內在,富于哲理性和邏輯性,并在德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集十六世紀以來尼德蘭、意大利和法國等國音樂之大成,是巴羅克音樂發展的頂峰。
2、年7月任魏瑪宮廷管風琴師,兼為宮廷作宗教音樂。1714年起被任命為宮廷樂師,每月為宮廷創作新曲,因而作大量康塔塔。1717年秋,巴赫赴德累斯頓與法國哈普西科德演奏家L.馬爾尚進行演奏比賽。臨賽前馬爾尚不辭而別,巴赫不賽而勝。
3、拉格泰姆音樂形式與布魯斯沒有根本上的區別,其最明顯的區別大致有兩點。 一是與純粹的布魯斯相比,拉格泰姆似乎是比較“有修養”的音樂,它是一種黑人鋼琴音樂,演奏者中許多人受過一些正規的音樂訓練。
4、在一開始聽純音樂,了解了它的作曲邏輯后,就會很容易理解音樂寫作的內部的核心。巴赫的音樂如同一座大山,翻上山頭,再看諸峰,就會一覽眾山小。
5、巴赫是一位受人歡迎的管風琴演奏家,經常有人請他去彈奏管風琴,并且要他指導合唱團的訓練和演出。巴赫不斷地追求音樂上的成就,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在公元1723年,譜寫出一首空前絕后的作品,那就是非常著名的,《馬太受難曲》。
6、這個階段是在啟蒙階段基礎上,主要學習指法、鋼琴練習曲和復調還有樂曲,知識點進一步擴充,技術和難點也有所加深,重要的是在練習速度和耐力方面。
一般來說,如果每天能夠保持2-3小時的練習時間,且有良好的指導和持續的學習進程,大約需要花費6-10年的時間。然而,這只是一個大致的估計,實際上每個人的學習速度和進展可能會有所不同。
如果你能像搞專業的那樣一天拉上9個小時,四五年就能考十級。如果你只是業余學,每天只練3個鐘,沒有七八年考不下來的。
按照一般的學生來看,大約七到八年考到十級,也有很快的,也有十幾年才考到的,因人而異,天賦,練琴時間,老師的方法等都是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