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德國產小提琴,何以成為中國的國寶?
一首電影主題歌,何以成為每個中國人最熟悉的旋律?
因為這把小提琴的主人是聶耳,因為它奏響的主題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中華民族來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這一年,19歲的聶守信考入“明月歌劇社”,師從前輩苦練小提琴。這一年,他改名為“聶耳”。
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年,日軍加快了侵華的腳步,蔣介石卻宣稱“安內始能攘外”。這一年,黑暗籠罩華夏大地。
正是在這至暗時刻,中國各界志士仁人團結了起來。1934年,上海電通公司聘請田漢創作了抗戰電影《風云兒女》的劇本。1935年,被捕入獄的田漢在香煙盒包裝紙的背面寫下了一段歌詞,身在日本的聶耳將其譜成曲。
這一年,《義勇軍進行曲》橫空出世。這一年,聶耳猝然離世。
23歲的聶耳也許未曾想,這段旋律竟能激起全民族的抗日斗志。他也想不到,這段旋律竟成為一支鐵血之師所向披靡的先鋒號角。他更無法想象,這首歌曲竟能口口相頌、代代傳唱。但是他分明聽到了。他聽到不愿做奴隸的中國人民心中的怒吼:起來!他聽到了義勇軍冒著敵人炮火勇往直前的吶喊:前進!
聶耳聽到了。他將自己的靈魂寄托于提琴,將滿腔的激情傾注于指尖。被撩撥的何止是琴弦,更是億萬國人的心弦。
琴聲激昂,百年回響。我們出生在和平時代,成長于繁榮年間。對于一百年前的風云變幻、七十多年前的崢嶸歲月,我們沒有直接的感知,無法切身地體會。但無論何時何地,當五星紅旗升起,當《義勇軍進行曲》奏響,我們的心中總是熱血沸騰,因為我們與革命先烈有著同樣的民族基因,更肩負著一脈相承的復興使命。
聶耳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1935年,他的小提琴也已年久失色,但《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不會隨著飛逝的時光而消逝,正如共產黨人的初心只會在荏苒的光陰中歷久彌新。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