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小提琴腮托小頭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小提琴腮托小頭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問的是小提琴靠脖子夾琴還是靠左手托琴吧?
是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不少學習小提琴的人總以為拉小提琴時需要靠下巴和肩膀夾住琴,于是在練習小提琴時肩膀和下巴用了不小的勁夾琴。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先告訴你一個例子,有一個拉小提琴的人長期是這樣夾琴,因為力度過大導致有了嚴重的頸椎病。所以正確的方法主要是把琴放在肩膀上,靠左手托琴。肩膀和左手的力度是3、7開。
小提琴是一種西洋樂器,四根弦其空弦分別定為GDAE。它旳演奏姿勢為:左手掌持琴柄,左嘴巴卡住琴凹,目視線和四根弦平行。其右手持琴弓。左手指按弦與右手持弓配合,通過震動琴箱而發出優美的聲音。小提琴曲梁祝,千年的鐵樹開了花等名曲皆為小提琴曲。
叫琴弓
琴弓是指樂器的附加物,最早出現在拜占庭帝國時代,但其價值就如平民老百姓一般身份低下,究其原因是與彈撥方法所產生的聲音相比,運弓生成的音質實在是太弱。
琴弓的革新大大拓寬了作曲家的創作空間,促進了演奏風格的多樣化和演奏技巧的繁多,直接催生了十八九世紀小提琴大師的出現,并使小提琴完成了從古典到現代的演變過程。
琴弓
小提琴由70個零件組成。其主要構件有琴頭、琴身、琴頸、弦軸、琴弦、琴馬、腮托、琴弓、面板、側板、音柱等。
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質地較軟;背板和側板用楓木,質地較硬。琴頭、琴頸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小提琴的音質基本上取決于它的木質和相應的結構,取決于木材的振動頻率和它對弦振動的反應。優質琴能把發出的每個聲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樣靈敏地傳播出去。
準確點說是左下顎和左鎖骨吧。不夠力那就是初學咯。加個肩托。然后多夾,多練。等脖子的這個咬合力需要的肌肉群組長好了,就有力了。這是唯一的辦法。沒有因為咬合力問題就適合不適合學。多練吧。
A. 夾琴的姿勢:頭正,稍向左轉,將琴的腮托置于左側鎖骨與下頜之間。要將琴夾穩應注意以下幾點:
1. 需使用琴墊。琴墊的作用是填滿肩與琴之間的空隙,幫助持琴。由于人的頸長往往超過琴的厚度,如果不使用琴墊,要將琴夾住,就不得不采用聳肩或低頭的姿勢,這樣易引起左肩緊張,妨礙左臂自如地活動。使用琴墊可以避免上述弊病,對于頸長肩塌的人來說更有必要。琴墊的高低及安放的位置要得當,其厚度以琴持平或琴頭稍翹起時能填滿肩與琴之間的空隙為宜;
2. 琴要貼靠頸部,不要留有空隙;
3. 用下頜與肩兩方面的力量將琴夾住,即下頜稍向下壓,肩部頂住,但不要過分用力。
B. 持琴的支點 持琴有兩個支點:鎖骨與下頜為主要支撐部位,稱為不變支點;拇指與食指指根處為輔助支點,在換把時,手要上下移動位置,為使動作靈活自如,食指指根處不能緊貼在琴頸上,須稍離開些。這樣,支點就轉移到拇指與按音的手指上,因此輔助支點又稱可變支點。上述兩個支點要密切配合。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小提琴腮托小頭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小提琴腮托小頭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