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小提琴發展的優勢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小提琴發展的優勢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小提琴,吉他,尤克里里,這三種樂器,首先要看你最喜歡哪種了。任何一種樂器入門都不難,但是學好了,就不那么容易了。一般小提琴最難,吉他次之,尤克里里比較簡單一些。建議你還是學習彈吉他,比較好。可以陶冶情操,自我欣賞,也是工作累了以后,可以調節情緒的樂器。
一:教育方向
學習音樂專業的考生可以從事音樂教育工作,中小學的音樂老師,還有一些教育培訓機構任教都是不錯的選擇,而且現在每年涌現出的眾多藝考大軍,對音樂培訓教師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當然在音樂教育行業內的薪資也是非常穩定的,在培訓行業薪資也是很高的。
二:企事業單位
可以從事在政府企事業單位的宣傳表演的工作,這些單位相對來說是非常穩定的行業,薪資待遇也是比較穩定的。
三:音樂表演
鋼琴會貴一些,小提琴缺點:初學時有些枯燥,學生想速成,但是卻沒有捷徑,而且需要大量時間進行練習
鋼琴優點:即使是剛學琴的人,音都是準的,按下去一個就是一個,聽起來也要比小提琴好聽的多(初學時)
鋼琴缺點:貴!!現在一臺鋼琴就要1、2萬,琴行的利潤非常的大,學費,貴!!一般省會級別的隨便找個老師就是200一節課,太大,家里占地方,聲音響,影響鄰居,演示也只能把朋友喊回家,不方便搬運,喔,對了,鋼琴1個季度就要調音場次,一次300-500不等。
“吉他”是古典式弦琴中把式弦琴下屬的一大類目;早在八世紀和九世紀時就有了阿拉伯吉他和拉丁吉他,最早的吉他音樂是由十三世紀時卡斯提利亞國王阿爾風索十世開始萌芽的。到了十五世紀,把式弦琴的另一下屬類目魯特琴體系開始崛起,使原先的阿拉伯吉他逐漸被淘汰,而拉丁吉他進化為比維拉琴。在十六世紀,比維拉琴改用手指直接觸弦撥奏,在王室貴族民間廣泛流傳。在西班牙最盛行的時期是1535-1578年間。魯特琴亦于十六世紀奠定了古典音樂的基礎,至今依然在把式弦琴的下屬類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文藝復興之前,把式弦琴的發展較為薄弱。隨著音樂家的不斷創作、改進。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也就是十六世紀,魯特琴和比維拉琴的推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出現了一批音樂家、作曲家。進入巴洛克時期,由于西班牙吉他的易彈奏性,在民間得到了極大的流行。魯特琴在這個時期仍然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并產生了偉大的“音樂之父”巴赫與懷斯。他們兩人對魯特琴音樂的貢獻可以說是空前絕后。魯特琴、比維拉琴以及隨后崛起的吉他都是把式弦琴中的重要種類,它們一直在曲目、彈奏技術與制作工藝等方面相互促進并發展。
古典主義時期之前的“吉他”既有四根復弦、五根復弦,復弦的缺點是弦數多導致調音較麻煩,因而很快五根單弦的改進形式開始流行。 1790年(庚戌年),德國人加上了第六根弦,使現今吉他EADGBE的六弦式定音首次出現。 古典吉他硬件工藝的定型源自十九世紀中頁西班牙制琴家進行的改良,確立了沿用至今的65cm國標弦長。1946年,美國科學家伯特·奧古斯汀開發研制出了尼龍弦,并應用于古典吉他、豎琴、魯特琴等的琴弦材料改良。尼龍弦不僅能承受更高的張力與更劇烈的物理環境變化,而且壽命也更長,對古典吉他的音色、音量也能有極大的改觀,從此幾乎完全取代了較脆弱的羊腸弦。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小提琴發展的優勢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小提琴發展的優勢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