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華裔少女情緒一激動就會變身巨形紅色小熊貓?
萬萬沒想到這一技能來自“祖傳”,家里世代女性都有此特異功能?
想要控制小熊貓的“洪荒之力”,就要在月圓之夜舉行神秘儀式?
電影《青春變形記》截圖
這并不是什么離奇的社會新聞,而是一部剛剛上映的新電影《青春變形記》(TurningRed)中的片段。
指導該片的華裔導演石之予(DomeeShi)曾憑借電影《包寶寶》(Bao)獲得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資料圖: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現場,執導《包寶寶》的華裔導演石之予上臺領取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影片通過主人公小美一家,折射出海外華裔家庭的教育和成長觀念。
(以下內容可能涉及部分劇透)
“華二代”小美進入青春期,性格逐漸叛逆自我,與母親的教育觀念發生背離,因此引發了一系列小沖突。
不少網友看完后直呼:“仿佛看到了我和我媽的影子!”
從小在學校接受西方文化熏陶,但在家中接受的是更多傳統中國式的教育,許多“華二代”與父母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許多隔閡與矛盾……
小美就是咱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學習優異,音樂、繪畫、法語樣樣精通,成績從來都是A+,并且十分聽媽媽的話。但這一點在她幾位死黨甚至其他同學看來,都是“無聊的小孩才會這樣”。
在更注重追求個性的西方教育理念中,小美這種門門學科滿分的乖小孩仿佛并不是榜樣一般的存在。
電影《青春變形記》截圖
在西方人的刻板印象中,亞洲小孩尤其是中國小孩都“數學成績很好”、“體育不太行”、“沒有個性”……
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華裔影迷在觀影之后表示,自己在上學的時候其實更向往其他同學那樣,下課后無憂無慮,去海邊、去打棒球、去摘果子。可卻總是被要求要考試門門第一,將來要去最好的高中,在家長的要求下去上各類補習班。
不過近些年來,這種現象開始有所好轉,海外華裔家長也不再只專注于文化課成績門門拿A,開始更注重孩子文體多方面發展。
法國華僑吳雪婷育有一兒一女,她的女兒從4歲起陸續上了舞蹈課、攀巖課、中文課和繪畫課;
瑞典華僑禾兜的兒子參加過花滑班、游泳班、中文班、鋼琴班、網球班和繪畫班;
北美的華裔家長則傾向于給孩子報鋼琴、小提琴、學術競賽、奧數、辯論比賽等項目。
許多年輕一代華裔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慢慢發生了改變,開始尊重小孩的個性化發展,美國的一位華裔家長孫先生就說,現在會更注重孩子喜歡什么,而不是我們想要他們干什么,更加尊重孩子們的想法。
影片中,導致小美第一次變身小熊貓的原因是媽媽偷看了她筆記上畫的男孩,并帶她去質問畫中男孩是否對小美動過“壞心思”,導致小美遭到周圍同學取笑,直接情緒崩潰,第二天起來就變成了一只碩大的小熊貓……
不光是小美,其實許多華裔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主要矛盾來源就是“管太多”和“不想被管”。
電影《青春變形記》截圖
在美國生活的一位姓張的華裔家長就曾表示,對自己的孩子感覺越管越力不從心,孩子十分有自己的想法,干涉太多有時候會說我們“侵犯隱私”,為了不讓孩子對自己有太大的抵觸情緒,很多時候都是能忍則忍,學會暗中觀察。
此類問題,在疫情之下,需要每天隔離相處的環境下更為放大。
疫情初期,居住在日本的華人家長高英表示,自己家有兩個孩子,因為兩代人所受的教育不同,在對待疫情的看法上可謂是大相徑庭。高英說,疫情發生之后,家里的兩個孩子還是會出去聚會,家長每次提醒他們注意防范疫情,孩子們就會反駁:“年輕人不容易被傳染!就算被傳染,很快也能康復。”
生活在加拿大的華裔家長也表示,每次告訴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注意防疫,疫情很嚴重的時候,他們都“該干嘛干嘛”,對疫情態度過于樂觀……
資料圖:疫情下的美國開學季。記者陳孟統攝
電影中,小美最后與媽媽為了“追星”這件事大吵一架,小美為了去看自己偶像的演唱會,先是聯合死黨,利用自己能變成小熊貓的技能賺錢,再逃離月圓之夜的儀式去看演唱會。
如此“不服管教”的行為直接導致全家大變身,引發了一場月圓之夜“小熊貓大戰”。
電影《青春變形記》截圖
兩代人在不同成長環境下產生隔閡在所難免,美國《星島日報》曾發表文章表示,華裔家長想要走進孩子內心,最重要的是花些時間參與孩子感興趣的活動,比如,與子女一同做飯,一同購物,一同做手工,都是促進親子關系的做法。
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個不是那么乖的“小熊貓”,小美的媽媽在青春期中亦是如此。
在片尾,原本想要按照父母要求成長、成長成為“符合父母要求”的小美,最終還是選擇遵循自己的本心,并未“封印”自己的熊貓,而是選擇了無拘無束的成長。
電影《青春變形記》截圖
小美的媽媽也和自己的母親也擁抱和解,并尊重小美的選擇,坦言道:“你走的越遠,媽媽越以你為驕傲”。這也是所有家長對孩子最終的期許……
資料來源:美國《星島日報》、美國中文網、日本《中文導報》、人民日報海外網等
作者/編輯:曾小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