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黃忠陳倩周萍英劉丁維張建林
中小學和幼兒園開學,百萬大學生陸續返校,江城街頭車水馬龍,公園景區游人如織,宵夜攤前人聲鼎沸……
9月8日,解封整整5個月后,武漢一切重回正軌,完全恢復常態。是的,一度按下暫停鍵的武漢,又重回昔日的熱鬧和繁華。
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山河無恙,感恩有你。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將向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勛章獎章并發表重要講話。大會還將對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進行表彰。
得知曾逆行戰疫,特別是救治過自己的醫生將獲表彰,武漢的一些康復患者紛紛通過微信等方式祝賀,并道謝報平安,“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謝謝恩人救過我。”
左東波(左)和上海醫療隊照顧他的護士長張文英
他是患者也是醫生——
“我要用這第二條命救更多人,回報恩人”
9月5日,周末。武漢市東西湖第二人民醫院外科副主任醫師左東波的接診室外,不少病人排隊候診。
“無論作為患者還是醫生,治病救人就是使命。”作為一名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和白袍醫生,左東波認為唯有努力救治患者,才不枉援鄂醫療隊和本地醫護人員給他的二次生命。
2020年1月9日,左東波入住協和東西湖人民醫院。16日,因病情再次加重,轉到金銀潭醫院重癥病房。“當時人出現呼吸衰竭,已經不行了。”左東波告訴記者,最絕望的日子里,39歲的他甚至寫好了遺囑。
入住重癥監護病房后的一天,左東波清醒了一點,看到有新的醫務人員來進行交接。他了解到,這批剛入駐金銀潭重癥監護室的醫務人員來自上海。
左東波回憶,自己病情嚴重的時候什么都不想吃,也沒了勇氣。上海醫療隊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主管護師張文英等醫護的日夜精心照料,讓他鼓起信念挺了過來。
在金銀潭醫院的日子,左東波雖然是一位病人,但是他卻一邊鼓勵逆行的勇士們,一邊分擔工作照顧其他病人。后來,看到重癥病人增多,他又主動把床位讓出來轉到普通病房。
2月20日,康復后的左東波第一時間投入工作,在醫院隔離點負責體溫測查。不僅如此,他還多方籌集防疫物資運往老家隨州的醫療機構。
如今,左東波身體狀況良好,工作比以前更賣力,“我要用這第二條命救更多人,回報恩人。”
在此次公示的全國抗疫先進個人名單上,參與左東波救治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軍華,上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陳德昌,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均榜上有名。
“他們都給過我很多幫助,查房時看不清他們的臉,他們的名字永記于心。榮譽當之無愧!”如今,一切恢復正常,左東波仍與照顧他的張文英護士保持密切聯系,就在幾天前,張文英還給左東波寄來一本致敬最美戰“疫”醫務工作者叢書。書里,記載著左東波和上海醫療隊的故事。“他們是我的生死之交。我的家,我們的武漢,隨時歡迎恩人們回來!”左東波動情地表示。
張興強和李蘭娟院士團隊里的朱夢飛醫生合影
他終于可以天天帶孫子了——
“李院士來了,我還慌什么?”
62歲的張興強,康復后的最大樂趣就是帶孫子。今年4月5日康復出院后,他每天堅持快步走3公里。“現在天氣熱,走不動。不過每天帶孫子,也是一種鍛煉。”張興強告訴記者,患病的時候,壓力大,怕自己撐不過去,想的都是小孫子,現在康復了,整個人都“硬朗”了起來。張興強會時不時把這份喜悅分享給朱夢飛、劉元春和張圓圓。“老張,您最近身體怎么樣了?”這是來自李蘭娟院士團隊里朱夢飛主任的問候。這種簡單的問候,經常出現在張爹爹的微信列表里,這其中還包括劉元春、張圓圓兩名護士。“他們真是熱心啊,總是主動問我身體恢復得怎么樣,問我哪里還有什么不舒服,叮囑我每天要把心態調整好。”張興強說。今年2月22日,張興強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進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三天后病情惡化,擔心由新冠肺炎導致的各類炎癥爆發,李蘭娟院士團隊立即使用“人工肝技術”,給他進行血液排毒的協助治療。想起治療過程中,要通過股動脈進行“插管子”這件事,讓張興強至今感到后怕。“我那個時候,心理負擔很大啊,特別是在病情加重后,說實話,喪失了信心,但朱主任和幾個護士,每天都過來為我做心理輔導,我真的很感激他們。”和張興強聊家常,是醫護人員讓他快速放松的方式之一。“小孫子這么可愛,等著您回去呢。”“我跟您家人都匯報了,他們很安全,您自己也不要怕,病情已經好轉了。”“老張,我和他們說了,您馬上就可以康復出院了,他們也很開心。”
當了解到,李蘭娟院士團隊此次援漢在抗擊疫情上表現突出,將授予全國抗疫先進集體的表彰,張興強極其興奮:“真好啊,我從內心里感謝這些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醫護人員們,我也替我這種,被他們從‘鬼門關’外搶回來的治療康復的患者們,向他們道聲謝,祝愿他們一生平安。”張興強告訴記者,等有機會了,等身體再好些了,就帶上小孫子,去浙江玩玩,去看看這些為武漢拼過命的恩人們,“告訴他們,我們過得很好,他們也要多注意身體。”
王老師在醫院接受治療
她想跟醫生再當面道聲謝——
“80多歲了,我覺得活著真好”
早、中、晚,分好時間段的從陽臺到臥室走上幾圈,寫字,看書,再隨性炒上些自己想吃的小菜,對于這個見證武漢“起死回生”的康復者來說,也許是最充實的一天。“做了幾次核酸都是陰性,現在有了抗體,更安全了。”說話時,80多歲的王老師中氣十足。一個人在家,看看自己種的花草,女兒回來了,就一起下樓轉轉。王老師是湖北醫科大學的退休職工,腰身不好,在家走走停停,活動手腳,成了她居家康復訓練的所有活動。“王老師,給您治療的陸醫生獲獎了,全國抗疫先進個人擬表彰對象的名單上有她的名字。”記者說道。“是省中醫院光谷院區肺三科的陸主任嗎?我真是太開心了,這是她應得的,她真是個好人。”王老師興奮的說道。今年1月,老人因感染新冠肺炎,被家人送到了湖北省中醫院。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后,康復出院。“謝謝陸主任的照料,讓我這80多歲的老婆子,獲得了重生的機會。救助他人時,也需不忘珍重自己。”這是康復后的王老師,給陸定波發的一條微信。如今,王老師和她的女兒也時常用微信聯系陸定波,提醒她在工作時,要注意身體。“陸主任每次查房都會講,吃好、喝好、睡好加上心態好,就能熬過去,這減少了我的心理負擔。”王老師感嘆。剛進醫院的王老師,有嚴重的高血壓等基礎病,屬于重型患者。一些常規對癥處理的抗病毒藥,會造成消化道癥。對此,陸定波建議服用中藥,來緩解西藥的副作用。
據陸定波回憶,老人身體漸穩定了,就鼓勵她,要樹立康復信心。“治病救人,不僅是治身體上的病,也治心理上的病,讓病人信任你,配合你,也是我做醫生的成就感。”王老師告訴記者,自己時常跟陸主任報平安,但又擔心耽誤她工作。“我打算等腿好些了,就去拜訪恩人,當面說一聲謝謝。”
“說實話,我蠻心疼陸主任,那個時候還拄著拐來查房,也謝謝她不間斷的鼓勵和關心。人老了,會怕死,但因為這些英雄們的付出與努力,我不能浪費了。現在八十多歲了,我覺得活著真好。”
萬春暉(右)和趙玉英合影
他從火神山走了出來——
“我們不僅是醫患,更是親人朋友”
8月7日晚,漢口一家蝦莊內,小龍蝦、鴨脖子、熱干面、排骨藕湯等武漢特色菜擺滿餐桌。豐盛的美食只為迎接出差到漢的特殊客人——趙玉英。
今年疫情期間,趙玉英作為援鄂軍醫,擔任火神山醫院感染八科一病區主任。時隔數月,曾經并肩戰斗的醫生和患者重聚武漢,摘掉口罩,大家都笑容燦爛。
“不戴口罩,小伙子蠻帥!”“一直都很帥,哈哈。”“今天終于能看見恩人的模樣了。”“是吧,和你想象的樣子差別大不大?”……
當晚,趙玉英和相互牽掛著的康復患者們見面后,感情熱絡,“像親人一般”。特別是網紅康復患者萬春暉,還精心準備了蛋糕,上面寫有“最美武漢,馳援有你”字樣,這令趙玉英非常感動。
45歲的萬春暉是火神山醫院收治的首批患者之一,回憶起初次見到趙玉英的情景,他至今無法平靜。
“發病時,高燒39℃,每一次呼吸感覺困難,走路直打飄。”2月4日,萬春暉轉入火神山醫院。“中國最優秀的軍醫集結于此,我覺得到了火神山就像進了保險箱。”萬春暉回憶,“因為天天在一起,每天習慣聽她的聲音,習慣她給我們患者開‘心’處方,鼓勵我們早日康復。沒有趙玉英等醫護的鼓勵和幫助,我可能真的走不出來。”
按時吃藥、加強鍛煉,萬春暉逐漸康復。在治療的同時,萬春暉還堅持在網上寫日記,用文字直播在火神山的日子。從1月24日發燒,到2月20日病愈出院,萬春暉回顧這段特殊的經歷說,“會用一生去銘記和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最可愛的人們!”萬春暉透露,出院后他身體一直很好,也沒有啥后遺癥,“前段忙著整理日記,準備將10萬字的日記結集出版,書名叫《非常愛護——在火神山醫院重生的17天》。”
得知趙玉英醫護團隊中的護士長張玉芝、主管護師左卉川,成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擬表彰對象。萬春暉十分欣喜,“她們冒死而來,為武漢拼命,獲獎理所當然,實至名歸。”
“我們不僅是醫患,更是親人朋友。”萬春暉說,金秋時節,他非常歡迎這些救命恩人來武漢游玩、漫步東湖,登臨黃鶴樓。“當然,熱干面也管夠。”萬春暉笑著說。
劉云在隔離點看望老李,兩人合唱《天邊》
他想和劉院長再唱一次《天邊》——
“保持健康,是我對她們最大的回報”
“她們為患者不顧個人生死,這份榮譽當之無愧。雖不能當面道賀,但一江連心,恩情永遠銘記!”9月6日,當得知恩人劉云成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擬表彰對象,武漢71歲的李榮祥老人喜不自禁。
李榮祥和妻子是在2月14日,也就是江蘇省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的重癥病區時,被收治入院的。
“走了三步,就不行了,喘不上氣來,當天收治的病人中,我的病情最重。”李榮祥回想起入院第一天時的場景,恍若昨日。
在隨后的治療過程中,李榮祥的妻子不幸離世。面對老伴突然離開,病床上的老李只剩下悲痛和絕望。那時從醫生到護士,每天都有人陪他聊天,問問老李喜歡吃什么、做什么,就這樣,給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一天深夜,李榮祥突然情況轉危,劉云和醫療隊專家迅速研判,從高流量吸氧轉為無創呼吸機。隨后,江蘇武漢兩地醫生聯手,中西醫結合治療,將老李一點點從病魔手里搶了回來。
4月13日,是江蘇省最后一批援鄂醫療隊撤離的前一天。讓老李沒想到的是,劉云帶著江蘇的特產和小吃,與兩名主治醫生楊剛及潘寅兵,一起到隔離點看望他。面對三位救命的恩人,李榮祥說了自己的一個小心愿,摘下口罩,請他們看看自己的樣子。“我跟劉院長說退后,退遠一些,把口罩戴嚴實。”老李說,沒想到她很自然地就說‘沒關系’,這三個字我記到現在。
隨著武漢重啟,李榮祥的生活也逐漸回歸正常。只要天不下雨,過早之后他會去中山公園里轉轉,鍛煉身體。得空和朋友聚聚,唱唱歌、吹吹葫蘆絲。隔個兩三天,他會煨一次湯,蓮藕、海帶、玉米排骨湯輪著來,做些家常的小菜,每天保證自己兩樣水果、一杯牛奶。“保持健康,是我對她們最大的回報。”老李說。
劉云的微信頭像至今仍是武漢加油,老李也一直在江蘇援鄂醫療隊的隨訪群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醫生跟他溝通身體康復情況。“我真心邀請他們再回武漢看看,能再和劉院長唱一次臨別前的那首《天邊》。”老李感慨地說,讓他們親身感受一下,我們很好,武漢很好!
劉凱和王欣(右)看夕陽
他再次和恩人一起看夕陽——
“我要再為大家拉一次小提琴”
時隔近半年后,9月4日,88歲的王欣再一次見到了出差來漢的劉凱。這一老一少又一次重現了那個在疫情期間,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場景:一起望向美麗的夕陽。
不同的是,半年前,王欣是躺在病床上,抱著氧氣袋,27歲的劉凱則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半年后,他們恢復了平日的穿著,王欣自己走過那條路,看到了摘下口罩后劉凱的面容。
王欣是武漢愛樂樂團的離休小提琴手,2月11日,確診為新冠肺炎。3月5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出病房做CT的途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漢醫療隊的呼吸治療師劉凱,把病床停在醫院大樓前,讓老人欣賞了久違的夕陽。
剛入院時,王欣的病情非常危急,是中山醫院醫療隊的護士和醫生,每天喂他吃飯、給他輸液、換尿不濕,鼓勵他要有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隨著病情一點點好轉,王欣也變得開朗起來。3月30日,在得知中山醫療隊即將返程的消息后,王欣還拿出小提琴,為醫護人員送上一曲《沉思》表示感謝,“感謝救命之恩。”
4月9日,王欣康復回家。王欣的女兒告訴記者,父親剛回家時,體質有些很弱,“后來開中藥調理,一個多月后,父親的身體比之前好多了,腿上也有勁了,每天還可以自己在院子里走上兩圈,回家也不需要人攙扶了。”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公示名單中,劉凱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有4人入選,“真心祝賀他們獲獎”。此前,8月19日,在醫師節前夕,王欣給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發去一段感謝視頻,并為該院支援湖北醫療隊獻上小提琴曲《拉德斯基進行曲》。在這段視頻里,王欣動情地說:“是你們不放棄,仔細觀察,嚴格治療,幫我撿回了一條命!天使啊,你們都是天使!你們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我想你們,非常感謝你們!”
因為劉凱醫生的行程匆忙,這次半年后的見面,王欣沒能和他聊太多。但他用茶水和劉醫生碰杯,留下期待:“等下一次,一定要讓大家再來武漢看看,我再為大家拉一次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