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點點
睡前必須喝熱牛奶、穿裙子必須配高跟鞋。人多的時候嫌吵不愿意出門,下雨時卻不害怕惡劣的天氣了,非要感受感受雨后的新鮮感。
每個人都有怪癖,奇奇怪怪,只有自己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毫無緣由,卻樂在其中。
今天,點點要給大家介紹一部和怪癖有關的電影,來自法國,豆瓣7.9,比較冷門。
題材是驚悚,故事卻偏向溫暖。全片看完,點點不僅沒有被嚇到,還感同身受體會到了片中主角的“孤獨感”。
尤其是故事后半段,反轉一個接一個的來,完完全全被編劇的腦洞所折服。
片名:《熟悉的陌生人》。
尼古拉,一個普普通通的房產中介。
日常生活很簡單,從來都是家—公司兩點一線。沒有能談天說地的朋友,也沒有能夠坐在一起吃家常飯的親人。
白天,他用最謙遜的的姿態和客戶交流,細心觀察,根據他們的喜好推薦房屋。
晚上,他表情嚴肅,坐在鏡子前,手邊有一系列化妝工具。不出半小時,尼古拉就能把自己化妝成白天見過客戶的樣子。
——這是屬于他的怪癖。
不圖錢,不圖色,僅僅只是因為討厭自己,想要體會他人多姿多彩的人生。
尼古拉化妝技術高超、學習能力也很強。只要他愿意,基本上不會有人發現他和本尊的不同。
于是,他把這份偽裝變成了自己長期的生活方式。
每到晚上,就脫掉那張“得過且過”的生活面具,成為另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有一天,尼古拉遇見了一名非常出名的小提琴家,脾氣非常難搞,房子挑了老半天,仍舊沒有做出最后的決定。
擱別人眼里,這小提琴家就是事多。但擱尼古拉眼里,他卻是最新奇的生活狀態、最遙不可及的那一類人物。
“名人的生活是怎么樣”、“冒充名人會不會很刺激”諸如此類的想法迅速出現在尼古拉腦海中。毫不猶豫,他開始了假扮小提琴家的過程。
這一次,尼古拉的挑戰比較大。
名人效應使然,他必須化更細致的妝。上到發型,下到疤痕形狀,都不能有分毫錯誤。
與此同時,他還需要學會小提琴家的常用演奏曲,避免因業務能力不過關而露出破綻的局勢出現。
不知不覺中,他已經完全把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
初看這個故事,點點覺得非?;恼Q。怎么會有人沉浸于扮演別人,絲毫不顧及自己的生活?
直至導演一次又一次特寫拍攝尼古拉的眼神,長久渲染他偽裝成他人之后的笑容和快樂。
點點這才明白,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絕望感。
故事中,小提琴家是尼古拉扮演的最后一個人。他差點和小提琴家面對面碰上,也被迫見到了小提琴家的情婦。
種種變故都在提示他: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游戲,你必須馬上結束。但,尼古拉完全沒有退縮。
——因為他見到了情婦的孩子,一個生來就沒有得到過父愛的可憐孩子。孤獨一生的尼古拉瞬間就動了惻隱之心,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和孩子相處起來。
在這個故事中,紙是可以包住火的。
很快,真正的小提琴家就因為抑郁癥而自殺,徹底離開了這個世界。
尼古拉是第一個發現他尸體的人。電光火石之間,命運開始扭轉。想也沒想,尼古拉就把小提琴家帶到自己家中、穿上自己衣服,錄好遺言,打開煤氣,偽造出一個自殺現場。
自此為止,尼古拉徹底擁有了小提琴家的身份。
這是一種很極端的情緒呈現。起因可能是貪婪、也可能是羨慕。
在導演零碎的鏡頭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尼古拉對現有生活的不滿。他愿意偽裝的客戶,通通都是意氣風發、事業有成那一類。
但是,在尼古拉看向小提琴家兒子的眼神中,我們又可以看見一種溫柔。像一個渴望親情的小孩,終于擁有了溫暖和關懷。
因而,尼古拉的人物形象是多樣化的,每個觀眾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至于點點在前文中提到的腦洞驚人,則是出自于“尼古拉涉嫌殺害自己”的這一設定。
影片中,他把小提琴家偽裝成自己自殺,拿走了小提琴家的身份。但他忘了,在小提琴家自殺前,他曾給小提琴家打過一通電話。
這通電話,成為警方懷疑尼古拉的重要理由。他該如何圓這個謊,如何從這一鬧劇中全身而退?
去電影中尋找答案吧~
下一篇
大理手鼓小提琴,手鼓大理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