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小提琴伴奏名曲梁祝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5個相關介紹小提琴伴奏名曲梁祝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編曲是何占豪。
何占豪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后,為了讓愛聽戲曲的農民群體也能喜歡上小提琴的音樂美,何占豪運用越劇音調創作了一首三四分鐘的弦樂四重奏《梁山伯與祝英臺》。
何占豪,男,漢族,1933年出生浙江諸暨,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
何占豪、陳鋼。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應該這樣說,中國在世界有名的小提琴曲子是梁祝,真正的家喻戶曉。數十年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一直得到音樂愛好者,甚至可以說不是音樂愛好者的眾多人的熟悉和喜愛。關鍵是得到世界的認可,這在中國的音樂界里實在是太少太少了。在去年疫情期間流傳著很多的視頻,其中意大利疫情封城時,意大利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在自家兩臺上演奏了梁祝片段。這就足以說明了梁祝的影響力。
用到了,在第一部分。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由我國的何占豪、陳鋼兩位作曲家于1959年創作,并由女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首次公開演奏的交響音樂。作者從家喻戶曉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中提取素材,將故事中的“結拜”、“抗婚”、“化蝶”三個主要情節融匯于單樂章的協奏曲中,在小提琴獨奏及配器上力求民族化。這首協奏曲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譽之為“民族的交響樂”;在國外也廣為流傳,將此曲稱之為“蝴蝶愛情交響曲”。
梁祝成為中國音樂史上最具國際聲譽的經典交響樂名,梁祝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征,像梁祝一樣經典的純音樂很多,其中有八首中國的小提琴曲目和梁祝一樣美 ,一是 《思鄉曲 》,二是《牧歌 》,三是 《新疆之春 》,四是《漁舟唱晚 》,五是《良宵 》,六是《慶豐收》, 七是《苗嶺的早晨 》,八是《王昭君 》
《梁祝》幾乎完全用音樂旋律,將梁祝所有的故事一一展現。
聆聽《梁祝》,就像在看一部電影,或在聽一個故事,這就要歸功于戲劇化的音樂敘事手法。草橋結拜、十八相送、抗婚、樓臺會??這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曲作家都用旋律表現出來,且用敘事的手法將她們串聯起來,這一幕一幕的音樂形象,向人們娓娓道來一個凄美的故事,使整部音樂作品一氣和成、生動完整、極富感染力。
作曲家巧妙地運用了小提琴與其他樂器的競奏,如與大提琴的三次競奏,與銅管樂的競奏,這些更好的表現故事情節,使音樂形象更鮮明。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支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化蝶”(當祝英臺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臺縱身投入后,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許多藝術家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這一動人的情節。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人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山伯永戀祝英臺。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并肩兩無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臺。樓臺一別恨如海,淚染雙翅身化彩蝶翩翩花叢來,歷盡磨難真情在,天長地久不分開。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動,對他們的命運給予同情,人們不甘于悲劇的結局,因為我們都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去尋找真正屬于他們幸福,而給人間留下了無限地遐想。《梁祝》的音樂敘事手法,也是極好的借鑒了越劇的敘事手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小提琴伴奏名曲梁祝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小提琴伴奏名曲梁祝的5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