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guān)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guān)于編曲小提琴放哪邊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5個相關(guān)介紹編曲小提琴放哪邊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梁祝最歡快的部分叫“副部”。
《梁祝》副部這段節(jié)奏明朗、歡快,多處運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潑、跳蕩,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xiàn),生動地表現(xiàn)了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愉快生活。
《梁山伯與祝英臺》(簡稱梁祝),是取材于民間傳說,吸取越劇曲調(diào)為素材,經(jīng)由何占豪、陳鋼于1958年作曲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
《梁祝》是何占豪與陳鋼1959年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但吸取了越劇中曲調(diào),是二胡。也有說是小提琴的,但我認為最開始應該還是二胡,畢竟小提琴是從國外傳過來的,不是本土樂器。
小提琴演奏的。
《梁山伯與祝英臺》(簡稱梁祝),是取材于民間傳說,吸取越劇曲調(diào)為素材,經(jīng)由何占豪、陳鋼于1958年作曲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
該作品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作為上海音樂學院10周年的獻禮作品首演。由時年18歲的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樊承武執(zhí)棒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管弦樂隊協(xié)奏。
《梁祝》小提琴協(xié)奏曲
《梁山伯與祝英臺》(簡稱梁祝),是取材于民間傳說,吸取越劇曲調(diào)為素材,經(jīng)由何占豪、陳鋼于1958年作曲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
該作品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作為上海音樂學院向建國10周年的獻禮作品首演。由時年18歲的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樊承武執(zhí)棒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管弦樂隊協(xié)奏。
《梁祝》幾乎完全用音樂旋律,將梁祝所有的故事一一展現(xiàn)。
聆聽《梁祝》,就像在看一部電影,或在聽一個故事,這就要歸功于戲劇化的音樂敘事手法。草橋結(jié)拜、十八相送、抗婚、樓臺會??這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曲作家都用旋律表現(xiàn)出來,且用敘事的手法將她們串聯(lián)起來,這一幕一幕的音樂形象,向人們娓娓道來一個凄美的故事,使整部音樂作品一氣和成、生動完整、極富感染力。
作曲家巧妙地運用了小提琴與其他樂器的競奏,如與大提琴的三次競奏,與銅管樂的競奏,這些更好的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使音樂形象更鮮明。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支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chuàng)世紀。
“化蝶”(當祝英臺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臺縱身投入后,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許多藝術(shù)家用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表現(xiàn)這一動人的情節(jié)。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人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山伯永戀祝英臺。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并肩兩無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臺。樓臺一別恨如海,淚染雙翅身化彩蝶翩翩花叢來,歷盡磨難真情在,天長地久不分開。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動,對他們的命運給予同情,人們不甘于悲劇的結(jié)局,因為我們都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去尋找真正屬于他們幸福,而給人間留下了無限地遐想。《梁祝》的音樂敘事手法,也是極好的借鑒了越劇的敘事手法。
好的演繹,不是靠前人記錄每一段應該拉出什么意境,我敢說一句,他不是貝多芬或者是貝多芬的好朋友,所以這些所謂意境,但是虛無縹緲的,我們教學生利用圖像演繹方法去演奏
所謂圖像演繹,其實就是每一個段落以自己個人的圖畫,去代入演繹,也可以讓記譜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編曲小提琴放哪邊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guān)于編曲小提琴放哪邊的5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