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老柴小提琴系統教學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老柴小提琴系統教學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你是問獨奏樂器還是伴奏樂隊的樂器,也不知你要問的是誰的D大調協奏曲,是貝多芬、老柴、或是別的作曲家,問題的意思表達不清。通常來說,獨奏樂器肯定是小提琴,樂隊無非是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聲部以及豎琴等。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的創作幾乎涉及了所有的音樂體裁和形式,其中交響樂創作處于重要位置。他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羅斯音樂的發展成就,同時又注意吸取西歐音樂文化發展的經驗,把高度的專業技巧同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有機結合,創造出具有戲劇性沖突和濃郁民族風格的作品。
創作初期
19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第一個時期。這個時期創作的許多優秀作品使他獲得了聲譽。
代表作有:第一交響曲《冬日的夢幻》(1866),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1869年初稿,以后兩次修訂),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 1876),《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大提琴與樂隊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1876),舞劇《天鵝湖》(1876),《第一弦樂四重 奏》( 1871),鋼琴小品幽集《四季》( 1876)等。除創作外,他還擔任了繁重的教學 、評論、演出工 作,編寫了《實用和聲學指南》教科書[7] 。
創作中期
自1876年起與俄國富孀梅克夫人建立了通信友誼,此后接受其年金黨盟長達14年。1877年辭去教學工作,從此時至80年代后期,主要居住鄉間或國外,全力從事創再Z和演出。這時期的作品在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結合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代表作有:《第四交響曲》(1877),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1878),《小提琴協奏曲》(1878),《意大利隨想曲》(1880),莊嚴序曲《1812》(1880),鋼琴三重奏《悼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1882),歌劇《奧爾良少女》(1881)、 《馬捷帕》(1884)和《女巫》(1887)等 。
創作晚期
19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屬于柴可夫斯基的創作晚期,其創作進入高峰階段,許多代表作都產生在這個時期。代表作有:《第五交響曲》( 1888)、《第六“悲愴”交響曲》(1893),歌劇《黑桃皇后》(1890)、《約蘭塔》(1891),舞劇《睡美人》(1887)等。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后》、《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 或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中國樂迷親切稱之為“老柴”,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優秀作品與其一生的情感經歷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織體飽滿,旋律優美,情感更富。
我見過最小開始學的小朋友是兩歲八個月
本人啟蒙從三歲四個月開始 入讀藝術幼兒園 進園要求必學一門藝術 父親出於對小提琴的喜愛給我報了這門樂器
我親侄子也是從三歲開始認真的學著玩
我的老師 四年級才開始學 也不妨礙他在業內第一的院校當教授 人到中年已桃李滿天下 當然 他的童年並沒有現在隨手能用的電子設備和鋪天蓋地的娛樂內容以及一門又一門的課外班
歸納總結:
孩子天生耳朵聽音敏感,手大小要求不高,至少遠沒有鋼琴要求高。3.5-5歲間啟蒙是最佳年齡段。一些觀點認為五歲前不適合學,只能說是因為個人經驗的局限性產生的結論。孩子精細肌肉尚未發育成熟沒錯,但以為學小提琴就只是練手是一個根本性誤區。孩子對音樂的直覺性形象性思維需要從小培養和保護。手可以慢慢練,耳朵和品味養在先。而且孩子在學齡階段會因為其它功課分散時間精力導致沒有更多時間練基本功,所以從現實經驗來看能力相當的孩子之間做橫向比較,五歲前啟蒙的明顯比學齡開始學琴的孩子佔優勢。
當然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比如孩子是否適合學?家長打算交了學費就不管還是一路積極跟進?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順便說明一下,我父母從事普通工作,沒有音樂相關背景,一定要說音樂上我有受到過什麼來自他們的影響,那就是我父親喜歡聽古典樂,我還是嬰兒的時候他老人家就愛聽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老柴,經常在家放,在往返學校和家的路上也一起聽。我算是跟著他的這個喜好泡大的,據家人說我嬰兒時期入睡時音樂放起來就乖乖睡著,停了就容易醒。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老柴小提琴系統教學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老柴小提琴系統教學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