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說,提琴有瓜式琴,斯式琴之分,瓜式,斯式琴,但是你知道他們之間的區別嗎?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的鼎鼎大名,對于愛樂者尤其是小提琴樂迷來說無疑是如雷貫耳的了,這兩大名琴系,既有共性,也各有個性。悅耳宏亮的滋潤音色,這自然是他們的共性;相對而言,斯特拉迪瓦里較為溫暖,委婉流利的音色有時似管樂器般清純亮麗,有時又恍若天鵝絨般溫馨柔媚。如果將斯特拉迪瓦里比作內秀的窈窕淑女,那么瓜奈里就該是高亢激昂的意大利男高音,這就是他們各自的個性了。
斯特拉迪瓦里最適合不以外表的炫技、音色見長的內在型演奏,能夠充分體現作品和演奏家的高貴宏偉的風格、深邃的意境。據說約阿幸姆、布什、庫貝里克、薩拉薩蒂以及埃爾曼、梅紐因、米爾斯坦、莫里尼、大衛.奧依斯特拉赫等大師都喜歡用斯特拉迪瓦里琴。
瓜奈里的演奏者必須天生具備熱情奔放的幻想氣質和精湛卓越的表演技巧,運用大幅度的揉弦,使音色洪亮、潤美,由此創造出一種強烈的外表刺激與華麗浪漫的激情效果。當然這樣的演奏難度系數極大,真正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大師不多,屈指數來,為首的當然是大名鼎鼎的炫技派大師帕格尼尼,以及海菲茲、維厄當、紹爾、維尼亞夫斯基、伊薩伊和斯特恩、阿卡多等等。克萊斯勒雖然自稱是個“瓜奈里族”,然而行家們認為他是少數幾位兩種風格都能運用自如的大師之一。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及其他們的主人雖然有著如此的不同,但這是需要相當的欣賞水平和一定素質的器材才能區別的,愚如我這般非“金耳朵”的菜鳥,縱有最好的器材,恐怕也是以難正確辨認兩種名器的神妙的。就小提琴的確切起源時間而言,時至今日仍然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據推測大約是在16世紀的初葉。
早期的小提琴制作工藝都是家族式祖傳的,因此較為原始也無一個標準的定制,直到了尼科羅.阿瑪蒂(1596-1684年)的出現才真正確立了其標準的構造與形制。尼科羅·阿瑪蒂是17世紀意大利克雷蒙那小提琴制作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繼承了家傳的精良制作工藝之后,對提琴的音色、造型、結構以及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由其制作的小提琴突出特點是具有一種飽滿、圓潤和頗為接近人聲歌唱的豐富音色。
尼科羅·阿瑪蒂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制作大師同時也還是一位卓越的教師,在他的精心教導下兩位晚生脫穎而出,他們繼承發揚和光大了克雷蒙那學派的優良傳統并且使之成為不朽,他們便是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年)和代·吉蘇·瓜奈里(1698-1744年)。
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是舉世公認的一位最偉大的提琴制作家,他在繼承其老師的優良傳統的同時還把提琴制作藝術推向了一個更高的高峰,以至在他去世后至今的200多年里仍無人能夠超越其上。斯特拉迪瓦里曾從阿瑪蒂學習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是他最好的學生之一。斯特拉迪瓦里在制作中所追求的創作風格是提琴要具有更寬泛的藝術表現力,更強的力度和更大的音量。在斯特拉迪瓦里的精心制作下,他的提琴不僅有著天鵝絨般甜美的音色,而且還具有濃郁、純熟與渾厚的低音,穿透力很強。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微信公眾號搜索(博陽提琴)
微博搜索(拉小提琴的鹵蛋)/(博陽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