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里的琴聲繞梁不息講述人:河南確山縣農民制琴師王金堂
【一線講述】
扛起鋤頭,我們是耕田種地的一把好手;拿起工具,我們是世界提琴制造業中響當當的“確山師傅”。全球90%以上的提琴來自中國,而中國提琴產量的40%左右,特別是中高檔手工提琴產量的80%以上都出自我們確山人之手。
40多年前,16歲的我擠上火車一路向北,懷著“學門好手藝”的心氣兒,去北京闖蕩。幾經周折,終于進了一家工藝美術廠當上臨時工,跟著師傅學習制作工藝小提琴。一年后,老板看我篤實好學,就讓我當上了車間負責人。后來,我又到一家提琴作坊當學徒。
提琴制作工藝復雜,有拼板、刮板、音孔音梁、刻頭、裝頭、油漆、裝配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比如,拼板時如果黏合不牢,就會影響后續每道工序;刮板的尺寸和弧度高低一定得精確,否則直接影響提琴音質。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練手,我掌握了制琴的關鍵技術,也萌生了創業的念頭。我白天打零工、賣煎餅,晚上繼續鉆研制琴,同時,動員在京打工的老鄉一起干。1990年,我們終于和一家木材廠談攏,合作辦起了一家琴坊。打這以后,我的制琴生意越做越好,帶出來的許多老鄉也陸續建起了自己的琴坊。
“確山師傅”在北京干得風生水起,家鄉一直很關注。不久后,確山縣政府和在京確山籍老鄉創辦的提琴生產企業簽了合作協議,我們整體遷入縣產業集聚區“確山小提琴產業園”,為一個夢想而努力——把確山打造成全國知名的中高檔提琴生產基地。
現如今,全縣制琴及配套企業已經發展到144家,從業人員2600多人,產品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貝斯及配件等30多個系列、400多種型號,年產提琴約40萬把,年產值6億元左右,年出口創匯超過2000萬美元。
從外出“打工潮”到返鄉“創業潮”,我們認識到:要想產業長遠發展,關鍵是不斷壯大本土人才,讓產業發展有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2020年1月,確山縣手工提琴制作協會掛牌成立,吸納了100多家會員,大家推選我擔任協會會長。針對制琴人才短缺問題,我們制定了“5年計劃”,劃定了確山提琴行業標準,通過加強函授、培訓,增強“確山琴師”的業務知識和文化素養。
我們這些“琴一代”,也有很多遺憾。幾年前,在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上,以色列樂器商人約瑟夫在他的攤位上用小提琴演奏《梁祝》,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望。現場有人請我也演奏一曲,我當時就蒙了,連連擺手:“我們只會制琴,不會拉琴。”現在,越來越多的“琴一代”讓孩子學琴,縣政府還出資聘請了專業提琴教師,在鎮里和縣里的中小學校開設提琴特色班。每年都有很多確山學子選擇音樂類專業深造,學成后回鄉支持提琴產業發展,讓這座提琴小城充滿了青春活力。
我們相信,確山的琴聲定會悠揚致遠、繞梁不息。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張勝、王勝昔、李曉東、周洪雙、李宏、張國圣、蘇雁、王斯敏本報通訊員段陽東、葉春艷)(段陽東葉春艷)
(光明日報)
上一篇
小提琴伴奏撒野,小提琴版撒野
下一篇
印度天使小提琴,印度小提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