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梁祝小提琴抗婚譜子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梁祝小提琴抗婚譜子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1959年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以越劇的音調為素材。
1959年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旋律為基礎所作。
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按照劇情構思布局,綜合采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用奏鳴曲式寫成。
在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音調基礎上創作。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當時為了響應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向全校師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膽創作,以優異的成績向國慶1 0周年獻禮"的口號。何占豪、俞麗拿、丁芷諾等。他們組建了一個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題材最后集中在3個題材:1、全民皆兵;2、大煉鋼鐵;3、在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音調基礎上創作。
因為受到了系黨支部書記的直接鼓勵,何占豪一鼓作氣把越劇《梁祝》中十八相送、樓臺會等幾段唱腔音樂連接起來,用小提琴實驗演奏。這首當時被稱作"小《梁祝》"的樂曲,令一些到上海音樂學院參觀訪問的外國音樂家驚喜。應該說,何占豪進一步探索創造中華民族自己的交響樂,已有良好的實踐基礎。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越劇里的部分曲調為素材寫成的一首單樂章標題協奏曲。全曲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較有代表性的三段劇情——相愛、抗婚、化蝶為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樂曲開始,在輕柔的弦樂震音背景上傳來秀麗的笛聲,接著雙簧管奏出優美的旋律,呈現出一幅風和日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圖畫。
第二部分——展開部:沉重的大鑼和大提琴、大管的音響預示出不祥的徵兆,銅管奏出了兇暴的封建勢力主題,獨奏小提琴先用散板奏出祝英臺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按著用強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題。這個由副題變化而來的抗婚音調和由引子發展而來年封建勢力主題交替出現,逐漸形成第一個矛盾沖突的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面。
第三部分——再現部:長笛和豎琴將音樂帶入了仙境,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重新奏出愛情主題,表現了人民的愿意和想象——梁祝化成蝴蝶,翩翩起舞。
梁祝小提琴曲屬于協奏曲,協奏曲可以分為程式部,展開部,再現部,相當于A,B,A的形式,具體如下:
1、引子:鳥語花香;
2、呈示部:愛情主題、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
3、展開部:抗婚、樓臺會、 哭靈投墳 ;
4、再現部:化蝶。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
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臺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梁祝小提琴抗婚譜子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梁祝小提琴抗婚譜子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上一篇
小提琴入門難嗎,小提琴入門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