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街頭小提琴王者聯盟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街頭小提琴王者聯盟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當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更換裝束,在地鐵站內演奏,換來六個人的短暫停留與32美元時,我們無法粗鄙、簡單地用32美元與200百美元的門票來評價他的演奏的藝術價值,但兩千人的默然經過與幾天前他在劇院的萬人空巷,其中對比,藝術價值的體現,被物質包裝徹底擊敗。
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價值體現于其中所包含的美感與情感,經過時間的積淀與選擇,高貴不斷被抬升,庸俗則遺忘于歷史。但藝術置于現實之中,高貴僅僅體現在金錢上不斷尾隨的幾個零,而人們對其中的內在,除了莫衷一是,便只關注其包裝。
我們無法責備、嘲諷那些地鐵站匆匆而過的行人,畢竟離開是地鐵站的象征,趕路才是他們的目標,而欣賞音樂并沒有包含其中;當然,我們更不能片面的贊賞那些懷揣200美元門票的幸運兒,畢竟其中有醉心于音樂的,也摻雜著趨之若鶩者。誰能肯定,地鐵站中那些匆匆離開者,沒有一個是趕往下一站,去購買演奏家的門票的人?
所以,藝術價值的體現并不是金錢大小與人數多寡,而是真正懂得的人的贊賞、理解,高山流水,知音何尋?金錢只是它寄生的軀殼,“懂得”才是其精神食糧,凡人無法一眼分辨蒙娜麗莎畫作的真假,但其中的慈祥,我們懂得;凡人無法詳記馬踏飛燕的朝代與出土位置,但匠人所雕琢出的輕盈與飛奔,我們懂得;凡人無法分辨郎朗與李云迪演奏的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的差別,但其中所體現的月光下的靜謐,我們懂得。
小提琴演奏家所收獲的6個人的停留與32美元,或許是對世俗的最大反諷,但是,倘若一位街頭藝人套上一身華麗的晚禮服,高貴優雅的演奏貝多芬C大調于劇院,其收獲的掌聲,或許也不比一般的演奏家少,掌聲所賜予的,大多是給這華麗的裝潢與高貴的晚禮服。
對一首名曲的欣賞和評價,得根據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心情與否來定。當你在讀書時,聽那些鏗鏘有力、非常震撼的音樂,顯得不合時宜。如果你在跳廣場舞,使用那種節奏感不強的音樂,也不合時宜。如果在歡樂的氛圍中,你聽凄美如訴的音樂也不好……一切優美的音樂,都因人、因時、因地來說。音樂《梁祝》要聽就得正襟危坐,細細的品味,入情入理地琢磨,才會得到“陽春白雪”的美譽。
《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常簡稱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或《梁祝》,是一部傳統與現代交織、高雅藝術和民間戲曲共生、中西文化結合的作品,是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何占豪和陳鋼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為基礎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何占豪提供主旋律、陳鋼編曲配器、俞麗拿修訂并首演。
1958年,為迎接國慶十周年,上海音樂學院在時任黨委書記孟波的倡議下組建了“中國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希望將西洋樂器與中國傳統地方戲曲文藝結合。紹興土戲與越劇世家出身的何占豪24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從進校到《梁祝》的誕生只有一年。
實際上,在《梁祝》誕生前,何占豪自己根據越劇曲調寫了一個弦樂四重奏《梁祝》,但只在校內引起了一定反響。直到來自西洋音樂世家的作曲系學長陳鋼參與何占豪組織的“中國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接觸到《梁祝》旋律后,陳鋼意識到這是一座源于民間藝術的“超級富礦”,全身心地投入編曲創作。到了1959年5月4日,從確定主題開始不到半年,《梁祝》的創作即告結束。
1959年5月27日在蘭心大戲院進行首演,小提琴獨奏為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俞麗拿,鋼琴部分的首創者和首演者為巫漪麗。首演一舉征服所有觀眾,不得不全曲返場,當日就成為重大新聞。 1960年,中國在莫斯科舉行國慶11周年音樂會,也是中國首次海外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專場,《梁祝》是重頭曲目。誕生僅一年,《梁祝》就確立了中國文化代表作的地位。
時至今日,《梁祝》已經全方位覆蓋了中國社會,上至國家級音樂會、下到小學生音樂課,乃至音樂賀卡和街頭宣傳車的背景伴奏,《梁祝》的旋律幾乎無所不在,近乎覆蓋了所有階層和地區。《梁祝》還曾作為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30首太空播放曲目之一,在太空向地球播放。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街頭小提琴王者聯盟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街頭小提琴王者聯盟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