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小提琴:謝里爾·斯泰普斯(左)大提琴:卡特·布雷(右)
本報訊(記者朱淵)今晚,“藝起前行·聆聽上海交響”為樂迷推送的小提琴、大提琴雙重協奏曲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首管弦樂隊作品,也是他為自己的室內樂伙伴——大提琴家羅伯特·豪斯曼以及老友——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所寫。擔任獨奏的兩位藝術家——小提琴家謝里爾·斯泰普斯及大提琴家卡特·布雷均來自紐約愛樂樂團,指揮家余隆執棒上海交響樂團錄制于2018年。
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生于漢堡,是一位低音提琴演奏員的兒子。他6歲學習小提琴,7歲師從柯塞爾學習鋼琴,3年后柯塞爾將他介紹給自己的老師馬克森學習巴赫和貝多芬的作品,這為勃拉姆斯今后的專業音樂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家境貧困,勃拉姆斯13歲就離開了學校,以編寫通俗音樂和教學為生。
圖說:勃拉姆斯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勃拉姆斯遇見小提琴家約阿希姆,在他的介紹下年輕的勃拉姆斯拜訪了李斯特和舒曼,舒曼著文《新的道路》,預言了勃拉姆斯的才華和發展。1857年起,勃拉姆斯擔任德莫爾宮廷音樂指導,1863年又應邀任維也納合唱團指揮,隨后完成了《德意志安魂曲》《女低音狂想曲》以及鋼琴四重奏等多部作品。
勃拉姆斯生性嚴肅沉靜,不愛社交,逐漸形成了個人內向抒情的風格。這首雙重協奏曲寫于1887年夏天,同年10月18日在德國科隆首演。作品采用古典協奏曲中經典的快—慢—快三段模式。快板樂章的開篇為樂隊合奏,旋律廣闊激烈,有力堅定。在樂隊逐漸和緩的語氣中,大提琴獨奏率先出現,有節制地抒發著豐沛情感,隨后木管樂組引導著小提琴獨奏加入,一躍成為該篇章的中心。
小提琴的華彩樂段將樂曲引入合奏高潮,兩件樂器的雙重幻想交相輝映,同時樂隊也驟然強進,不斷烘托旋律的悲情感。樂曲中,勃拉姆斯將大提琴的角色建構為“男性”,低沉訴說著悲戚的情緒,而小提琴則是充滿愛意、感情充沛的“女性”角色。作曲家在樂曲尾聲強調了匈牙利吉普賽音樂風格,使得第三樂章首尾呼應且充滿異國風情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