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孩子堅持跳繩,跟這幾個因素有關,我提到了孩子之所以能堅持跳繩,關鍵因素就是他不抗拒,不排斥。
跳繩他不抗拒,不排斥,可小提琴就沒這么好命。
孩子從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邊學邊考級,考到6級,期間進了少年宮預備團。
隨后疫情來臨,上課、少年宮樂團的練習都不得不中斷。
之后開始線上課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在學琴、練琴上越發不愿意,越來越抗拒。
樂器學習的難點不在上課,而在課后練習。
學琴不練琴,等于沒學。而練琴的頻率是,每天,每次至少半小時,這是下下限。
即使每天練琴,每次半小時,離及格線,還差得遠。
而走專業路線的孩子,每天練琴時間是4個小時打底。
這是學習樂器與學習其他課外班最大的不同。
雖然其他課外班,想要達到學習效果,課后也要練習,也需要完成作業,可目的是為了鞏固和加強。
而練琴,完全是為了學習和消化。
樂器是一種發聲設備,想要學好,需要的是課后日復一日、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才能把五線譜符號借助這個設備,表達成適應人耳的樂曲。
如果要達到動聽、感人、美妙的程度,更是要花費數倍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
所以學琴的孩子,會比其他同學,每天多一項額外作業——練琴。
這項作業,少則半小時,多則一小時,再加上準備、收尾工作,時間就更長了。
孩子晚上時間本來就緊,再要擠出三、四十分鐘練琴,晚上的時間越發緊張。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練琴,除了要花費孩子的時間,它還需要花費孩子的精力,是一項很“累”的事情。
而孩子,天性喜歡玩,喜歡自由,不愿意付出,只愿意享受。
這造就了,在練琴時,大部分孩子的不情不愿。
說到玩,兩眼冒光,說到練琴,兩手一攤。
這時,父母就不得不面臨著去“推”孩子做這件事的境況。
本身練琴這件事孩子就不情愿,現在父母介入,更多的摩擦和矛盾由此產生。
說樂器學習是親子關系的第二殺手,毫不為過。
一個在后面使勁推,一個在前面不肯動,推的人累,學的人難。
我也用了很多方法,欣賞、鼓勵、陪伴、共情、一起練琴等等,但推得十分辛苦。
孩子也在一天天地長大中,越發地明白,這不是他現階段、發自內心想做的一件事。
一旦這件事不是他發自內心,在做的過程中,必然產生阻力、產生抗拒。
即使我用盡各種辦法去推,也勉強往前移動一點點,效果差強人意。
而且我也被綁在這件事情中,隨時會遭遇來自阻力的反噬。
如果一件事是他發自內心的,阻力、排斥、抗拒都不存在,他會傾注自己全部的熱情和動力去做。
比如籃球,經常是上完兩個小時的課,下課了自己還要自發在球場練習一個多小時,累到連話都沒力氣說,還不停歇。
反而需要我經常往回拉一下,提醒、制止他不要過度練習,造成身體損傷。
籃球和小提琴,一個事倍功半,一個事半功倍。
這是自我驅動和推著走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帶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后果。
他不情不愿,做著不是自己心中熱愛的事情,在練琴這件事上失去了自驅力。
我不愿意看到他被綁在這件事情上,被動地向前,也不愿把自己也綁在這件事上。
我們商量后,決定暫時停止學琴。
等哪天,他有了熱情,又想學習,那時也不晚。
我相信,那時候,就會像他學習籃球一樣,事倍功半。
現階段,保持主動性、熱情和活力才是最主要的,這是為漫長的一生積蓄動力。
孩子如果從小就有機會體驗自我管理、自發做事,去感受主動付出和結果的關系,長大后,他才會形成有想法,有計劃,去行動的自我驅動模式。
我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可能,去保護他的熱情和活力,去維護他的主動和興趣,讓他的自驅力生出根、發出芽、長出苗,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