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上海小提琴老歌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上海小提琴老歌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由何占豪和陳鋼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是《梁山伯與祝英臺》。
《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簡稱《梁祝》,它是何占豪與陳鋼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演后,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深受大家的喜愛。這首協奏曲之所以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因為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外,還因為它的題材十分接地氣。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我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給我國藝術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梁祝》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取材于這個故事是非常有深意的,除了取材,它的表現形式也非常新穎,它是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相結合的方式,給這首協奏曲賦予了中國色彩,讓大家耳目一新。
《梁祝》
《梁祝》取材于民間傳說,吸取越劇曲調為素材,經由何占豪、陳鋼于1958年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
該作品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作為上海音樂學院向10周年的獻禮作品首演。由時年18歲的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樊承武執棒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管弦樂隊協奏。
90年代上海生產的百靈鳥牌小提琴質量很好,色澤光亮,音色純正,也很響亮。做工精致,從八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有微調盒。
百靈鳥牌小提琴曾經獲得過國家優質產品稱號而暢銷于國內外市場。以其精湛的工藝和持久的聲音潛質得到了廣大的專家和音樂愛好者的高度評價,并為眾多音樂團體及藝術院校所選用。
同樣,近些年票房超高的電影如雨后春筍(剛剛上映的《長津湖》,票房也在刷新紀錄),音樂博士教授的數量更是遠超當年,但尚未出現像《上甘嶺》、《英雄兒女》……電影中那樣優秀的電影插曲!
實話實說,《梁祝》,在中國是是水平最高的大型曲目,是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協揍曲。在國際上常演揍。但是與歐洲古典樂中的大型協揍曲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其中相差的因素很多。國人因情感上喜歡它,認為它是最好的。但歐洲古典樂才是真正無法超越的。
首先,更正一下。超越的說法不合適。藝術作品之間,不一定是誰超越誰,而是風格各異,形成百花齊放的態勢。其次這個問題其實應該這樣問,為什么只有《梁祝》一部作品,類似的其他作品在哪里?比如為什么沒有《紅樓夢》交響曲?為什么沒有《珍珠塔》協奏曲?或者為什么沒有《楊門女將》鋼琴曲?以中國古典戲劇為基礎的作品,只有《梁祝》一部。孤零零地只有一部!
這里可以老老實實地說,本來在《梁祝》之后,還可以產出更多的類似《梁祝》一樣的音樂作品,可惜沒有誕生。這里面當然有歷史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中國音樂界本身。上個世紀的中國音樂界,對《梁祝》的態度和今天截然不同。現在《梁祝》是中國的驕傲,但當年并不是這樣。中國音樂界有很多人看不起《梁祝》。有人認為,《梁祝》過于中國味,因為是根據越劇改編的,所以缺乏貝多芬或者莫扎特等西方音樂作品的所謂國際性。當年國內的很多大音樂家,都這樣認為。這里就不點名了。這種低估《梁祝》的態度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80年代。所以,后來在《梁祝》的基礎上,沒人有興趣去繼續寫出其他的作品。
可以大膽地說,更多的民族題材的音樂作品,被中國音樂界自己扼殺了。改革開放已經40多年了。但這么多年來,可以和《梁祝》媲美的作品,幾乎沒有,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中國音樂界要想創造和《梁祝》比肩的作品,就一定要真正地改變自己對《梁祝》的認知。否則不可能實現創造上的突破。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上海小提琴老歌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上海小提琴老歌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