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是潛在于人的內心活動,表現是隱性的,而人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是把內心活動付諸音響傳達出來。而小提琴演奏中的樂感是指對小提琴音樂作品內在涵義的深刻表現能力。
人們常講要用“內心歌唱”,要“有表情地”演奏,亦即此意,就是指演奏要有樂感。它是音樂表演藝術(演唱,演奏)的靈魂,更是小提琴演奏的關鍵性因素,也是決定演奏者成為演奏家的關鍵。
手部技巧——讓音符在指尖流動
1、注重左右手的配合
小提琴演奏時,首先要注意小提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如關于左手要注意握把的姿勢和位置,按音的準確,揉音的力度,換把的速度。右手就是持弓手臂運弓形式與力度的完美結合才可以得到音質的保障。
2、揉音技巧是音質的保障
好的揉音是以手臂、手腕和手指三者融合的技巧。這三者完美諧和的揉音,才可以使得演奏者在音質和音色方面演奏出更好更有個人風格的音樂來。但是,揉音的處理是需要技巧性。
在速度、幅度及強弱程度上,揉音可以有很大的變化。如:手指揉音,演奏者需要控制好每次與每個揉音的速度、幅度和強弱;減慢、加快,或是完全停止揉音,使揉音的動作變寬或縮窄;手指變化的壓力和和弦角度是從一種揉音切換到另外一種揉音,讓人感覺天衣無縫,再把這幾種揉音混在一起,從而完整地掌控住揉音的效果。演奏者這樣演奏的話,就可以把演奏者對樂曲的感悟內容嚴格地表現在演奏者的意境里面。
3、手臂的運弓力度
除了手指和手臂完美協調揉音的結合,手臂的運弓力度須要一致。力度強,幅度就要大,要強;力度輕,揉音就要窄,要緩,要柔。手臂揉音最強烈,手指揉音較柔和。
如果運弓力度強,那就使用手臂揉音,那樣柔和的樂句就容易限于手指與手臂的揉音范圍內;然而強有力的樂句就可以用手腕揉音來處理。由于各種類型的揉音表現,加上持弓的各種運弓力度,這樣才能增添演奏的色彩,使聽眾們感受到樂曲有著美好的藝術生命力。
換把的同時,也是保障音質的一個具體技術性問題。整個左手臂、手腕與手指和大拇指的動作能否協調,決定了音質的優劣。換把的時候,如果稍把運弓速度放慢,減輕它的動作壓力,就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滑音。所以,換把不僅是技術上的需要,更是保障音質的一種手段。演奏者的聽覺作用在換把過程中比較敏感。演奏者表達樂曲時,都是通過右手運弓形式表現出來的。
通過運弓,準確表達出演奏者的內心的感受,把情感內容表現在右手臂運弓方面,就可以恰如其分地演奏出各種音質變化和層次感。也就是說,演奏者對音質、音高及節奏的最完美表達技巧不僅僅是靠左手,更是需要運弓手臂的力量,和對樂曲的敏感、細致、靈感。這樣才能體現完美藝術作品。
熟悉樂曲——讓音符在心中徜徉
作為一名演奏者,必須通過對音樂作品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才可以在演奏時完整的表達作品的內在含義。首先要對樂譜有一定的敏感,關注樂譜上每一個小細節;其次,演奏是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結合,所謂的感性就是每一個演奏者自身對作品的理解,即演奏者個人樂感的體現,而理性就是演奏者對樂曲的熟悉。
演奏者要在理論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表現力,在尊重作曲者原意的前提下進行藝術上的二度創作。如果演奏者沒有意識到熟悉樂曲這個環節的重要性,僅僅停留在演奏音符這一簡單層面,那演奏出的音樂就會沒有生命力,演奏的開始就宣告了音樂的死亡,這種現象是可悲的。
演奏者必須深刻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把自己對樂曲的感悟完全融入到作品之中,才能準確把握好作品的演奏,表現作品的思想主題。因為任何一部樂曲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完成的,作者的意識,所處的時代特征,作者自身的人生態度,創作作品時的情緒特征都會融入到所創作的作品之中,也就是說作者在作品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演奏員只有充分的了解和體驗作者創作背景這種情感特點,才能準確地把作品的情感演繹出來。
理解作者——準確把握作者風格
小提琴演奏風格是樂曲風格和演奏藝術風格的高度完美統一的實現。要準確掌握樂曲的演奏風格,就要注意了解和熟悉作曲者的風格,包括樂曲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區風格,以及形成這些風格的諸多因素,如作曲者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生活態度,個人特征和對樂曲題材的表現和處理手法等。同時,還要熟悉他更多的作品。這樣才可以很好的掌握他的風格。還要了解和熟悉作品風格特點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從樂曲中去探索和琢磨。
怎樣把樂曲的風格特點,通過自己演奏出來,將樂曲的風格與演奏的風格融為一體。旋律中的速度、力度以及各種表情記號都是塑造音樂形象必不可少的,要提高演奏的樂感,就得不折不扣地按譜子中的各種記號的要求做。
小提琴演奏中的樂感,需要一定的天賦,更需要經過專業技術的訓練與培養,最終成為小提琴演奏中良好的樂感。同時,樂感只有與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有機地結合,才能使樂感得以精妙的表達,才能使作品得以精妙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