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圣音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工作時為學生上課
文|高潔
盛夏時節,在位于北京西城區的中央音樂學院教職工公寓里,小提琴教育家黃圣音正進行一場遠程線上教學。屏幕另一邊,德國比勒菲爾德愛樂樂團惟一的中國演奏員、第一小提琴終身職位獲得者袁融正在就新領會的右手持弓體驗,向黃老師請教。
線上指導助力國外學子
袁融介紹,德國樂團法定暑假即將結束,一旦疫情穩定,樂團將在8月底恢復排練及與觀眾間保持距離的演出活動。因此,他每天練琴也越發勤奮,遇到一些疑難問題,他就在線上請教恩師黃圣音。其實,這樣的遠距離在線指導,從17年前,袁融考取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赴德國求學時就已開始。
袁融說:“我覺得自己并不是一個腦袋瓜特別靈活的人,手指機能也普通。小時候,并沒有那么被看好。但這些年,黃老師一直鼓勵我、全心全意指導我。出國后,我經歷了兩三年迷茫期,德國老師講的內容理解不了,就遠程請教黃老師,那時還是通過國際長途電話,跨越大洋的距離和6小時時差,但并沒有削弱課程質量,她從自己深厚的教學經驗與敏銳的藝術感覺出發,耐心為我解釋,幫助我用自己適合、擅長的方式學習。而她最為人稱道的是可以淺顯生動地講解復雜深奧的道理,我至今記得,黃老師教我學換弦時說,要像魚尾擺動一樣松弛自如,那時我才懂得,好的藝術,可以如此平易近人。”
在黃老師的悉心指導下,2009年袁融在法國基爾喬普雷小提琴大賽中獲得第二名(第一名空缺),同年9月獲得德國柯尼金·索菲·夏洛特小提琴大賽第二名及最佳技巧性樂曲獎。2010年受邀作為德國魏瑪輕歌劇樂團首席在中國巡演。
在黃老師近五十年的教學生涯里,像袁融一樣優秀的學生還有很多,比如獲2007年度“德國唱片評論獎”和2008年度“回聲”古典音樂獎的小提琴演奏家、羅伯特·舒曼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于雅媚,獲德國科隆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碩士、現任西安音樂學院管弦系副主任田暉等。
師從多位老師吸取養分
從早期師從白俄小提琴老師尤拉,到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后留校任教、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小提琴演奏人才,黃圣音的習琴、教學之路,見證了幾十年來新中國弦樂教育的發展。
據黃圣音回憶,上世紀50年代在中央音樂學院及附中任教的小提琴教師可謂星光熠熠——有歸國華僑褚耀武,他同時還是一名飛行員,妻子是視唱練耳老師;有從印度尼西亞歸國的小提琴家鄭湘河,其子鄭錦龍后為荷蘭阿姆斯特丹交響樂團首席;還有蘇聯小提琴專家。黃圣音被安排與曾赴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學習、后進入蘇聯莫斯科音樂學院進修的中央樂團樂隊首席、獨奏家楊秉孫學琴。后來,從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深造歸來的林耀基留校任教,教授包括黃圣音在內的5名小提琴專業學生。黃圣音從不同的老師那里吸取了豐厚的養分,為自己日后的教學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基本功時時不放松
如何培養專業小提琴演奏人才?黃圣音總結:這是一條嚴格的求索之路。
首先,先天條件是基礎。比如,手指條件要求指尖肥厚,可以讓揉音更豐滿、音色更圓潤,靈活的手指方便演奏快速技巧;相比于小手,較大的手掌更便于演奏。作為附中小提琴學科教研室主任,黃圣音有著豐富的評判經驗,往往一名學生剛夾起琴對音時,就能看出其基本功的扎實程度。
黃圣音分析,基本功不扎實的直接后果就是后勁不足,演奏到一定程度就很難進步了。例如,左手技巧中,手指按弦的松弛與彈性十分重要,這直接決定了演奏的速度和效果,發音是否清晰流暢。更甚者,越拉越緊還會肌肉受損留下職業病。有的孩子看上去是手指、手腕僵硬,實則從肩膀就已經開始緊張,這時,自肩部的引導放松至關重要。對于學生左手緊張,黃圣音采用了一套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在按音的同時,強調自然松弛的抬指,將注意力從下落轉移到上抬,這樣的反向運動與思維,使學生體會到不用大力就能達到的速度與重力落指。因此,黃圣音要求學生們每日進行手指練習,配合使用史拉迪克所著教材。
黃圣音強調,任何時候意識到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性都不晚,人在每個階段的理解及接受能力都不同,只要采取與現階段相適應的合理訓練方法,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步。不過,演奏是一門童子功,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業小提琴手,就要在早期充分打好基礎,解決好技術問題。而基本功中的各個技巧是一個整體,并沒有高下輕重之分,簡而言之,左右手全方位技術都很重要,不能有短板。練習曲就是加強基本功的重要工具,每一首重點練習一個或幾個特定技巧。
從小學琴的孩子,一類是將來準備從事音樂專業,以藝術為生;一類是業余愛好,與音樂為伴。關于業余學習,黃圣音說:“對于我的每一位業余學生,雖然學琴的進度、難度、練琴時長都可以調整標準,可基本功的標準是不能被降低的,不僅因為錯誤的演奏方法會損傷肌體,還因為要培養孩子認真負責的良好學習習慣,不湊合、不渾水摸魚,所謂教書育人,就在于此。”這也是黃圣音教授的業余學生在日后能取得顯著進展,甚至有能力考入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原因。
美玉還需巧匠雕琢
為達到全面查漏補缺的平衡效果,黃圣音一般每次會給學生至少布置兩條風格各異的練習曲,比如一首著重單音,另一首訓練雙音;或一條練習連弓,另一條側重分弓等。這些技法會在協奏曲中體現,有一些看似簡單的曲目,如阿科萊最為著名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想演奏得令觀眾喜歡并不容易。扎實的基本功能使演奏者厚積薄發,即使被迫中斷一段時間,也可恢復如初,就像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歸來重返舞臺的小提琴家克萊斯勒。
談到大師和普通學琴者的區別,黃圣音認為天賦是不能被忽視的,盡管科學的訓練方法和后天的努力可以彌補一些先天的不足,然而一個才華橫溢、機能出色、并且勤奮認真、熱愛小提琴的人則更有希望,就像一塊上等的璞玉經過精心培養與科學訓練,才可以成就美玉。
當然,音準、節奏、機能、樂感皆為上乘的全方位天才可遇不可求,一般老師常常遇到的是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特點的學生,比如有的機能好,但手小;有的樂感好,可是拉不快等,因此,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給予相應的訓練。即便再有天分,學生后天的學習能力、自律、勤奮、認真也必不可少,比如,當年黃圣音的學生于雅媚準備參賽時廢寢忘食,加之科學的訓練方法,演奏水平突飛猛進,最終在全國比賽中獲獎,也獲得了去往德國留學的機會,入學考試取得滿分。另外,曲目的積累也很重要,要花精力與時間涉獵更多優秀作品。
“黃老師的要求一直非常嚴格,一個音做不到,就不能進入下一個音。一位好老師改變的不僅是你的琴藝,還包括你的性格、做人做事的態度。”自從開始教學后,袁融也漸漸愿意去了解自己的學生,像黃老師一樣,在不放松標準的情況下尋找適合學生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導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和喜愛。袁融表示,今后自己要像黃老師一樣,將所思所學傳遞給學生,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小提琴人才。
-THEEND-
上一篇
吻別舞曲小提琴,吻別小提琴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