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消息,88歲的王欣,最近的活動半徑聚焦在小區周圍一公里的范圍內。
他現在每天早上6點起床,8點出門“過早”,用芝麻醬拌勻熱干面、就著豆漿吃小籠,11點前拉30分鐘的小提琴。吃完女兒準備的午餐后,下午繼續拉30分鐘的小提琴,然后和社區里70多歲的“老伙伴”一起下象棋。晚上八點和外孫一起看新聞,九點前讀完微信內的新對話,十點準備睡覺。5月20日,王欣的外孫李先生告訴南都記者,除了走了遠路后會微微喘氣,4月下旬出院至今,他最大的變化是胖了5斤。
3月5日下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湖北醫療隊醫生劉凱推著當時還是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他,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出病房做CT的途中停了下來,讓病床上的老人王欣感受了一次久違的落日。這一場景被志愿者、武大人民醫院的陪檢員甘俊超用手機拍下,引發廣泛關注。
胖了5斤
4月23日,在結束康復驛站為期14天的隔離觀察后,王欣回到家與女兒、外孫一同生活。
他曾告訴南都記者回家后的計劃:“第一要慢慢地恢復我的小提琴演奏技術。第二也要多關心我周圍的一些70多歲的老伙伴,大家共同排解一下情緒,分享一些生活感受。”
“家里人最開心的,還是他的體重增長了5斤。”5月18日,據王欣外孫李先生介紹,在家休息了一個星期以后,外公王欣就恢復了正常的進食和規律生活,從入院時的105斤長到了110斤。
外公出院時,武大人民醫院的醫生告訴李先生和家人,老年人的肺部完全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李先生注意到,外公現在做完掃地或疊被子等簡單家務后,會有微微的喘氣,此前這對他來說不是難事。
在李先生的記憶中,從他出生后,外公外婆就一直與他和父母住在一起,“不管是以前四五十平的老房子,還是現在的新房子,我們總是堅持一家人要開開心心地住在一起?!?/p>
5月11日,武漢市通知開展全市新冠病毒核酸篩查。5月13日,王欣全家在社區完成了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不過從家里走到社區醫療點,外孫只需要走七分鐘的路程,王欣在女兒的陪伴下,走了20多分鐘。
落日合照
今年二月,他曾一度發展至新冠肺炎危重癥。
2月初,王欣出現了高燒的癥狀,近一周后的2月11日,確診為新冠肺炎的他被送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救治。因為全城奔波尋找床位、購買免疫球蛋白、照顧高燒不退的父親,王欣的女兒隨后也被確診,外孫也被社區要求去隔離點觀察。一家人被分隔在三處。
2月7日開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的40名醫生,被分成不同組翻班輪轉,照顧40多個危重癥患者。管床醫生劉凱留意到剛入院的王欣氧飽和度很低,精神很差,“也不怎么吃東西,總是默默躺在那里?!?/p>
據王欣回憶,住院20多天里連自己翻身都做不到,腦子也不記事情,大小便都失禁,“只模糊記得上海醫療隊的護士和醫生喂我吃飯、幫我換尿不濕、輸液。”
4月8日,陪檢員甘俊超和劉凱推著病床上的王欣去另一棟樓做CT檢查。劉凱抬頭發現兩棟樓之前有很好的陽光,于是停下了腳步。他觀察到老人“神態非常放松,眼神也變得有力了”。
王欣也曾向南都記者回憶那一天,“沒有太多的云,也沒有太大的風”,“我們就靜靜地看,也不說話?!?/p>
“之前好幾次電話來都說不大好,都不怎么敢往醫院打電話?!敝肋@張照片上熱搜后,王欣的外孫李先生放寬了心,“知道他精神變好,可以說話了,我們很開心。”
這期間,王欣的女兒也在雷神山醫院治療,但仍每日電話聯系醫院和父親,鼓勵他堅持下去。
隨后,在華西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團隊接力救治下,王欣的身體狀況不斷好轉:“一個月前只能勉強在病房里走七八米,現在可以輕松走個百來米,說話也不氣喘,精神好多了?!?月9日,他正式出院,轉到康復驛站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康復。
提琴演奏員
李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外公王欣出生于1932年,曾就讀于原中原大學音樂專業,后成為武漢愛樂樂團的小提琴手。不同于一般人60歲退休的慣例,王欣堅持到74歲才離開樂團,而且每天練習拉琴。
談及這突然的走紅,王欣曾有些“不好意思”,“拉了一輩子的小提琴都沒什么名氣,只是個普通的演奏員,卻因為這張照片成為了名人,受到大家的關注。”
劉凱記得,老人住院精神好時,哼唱過一些曲子,大多數他叫不上名字,知道的只有《何日君再來》和《土耳其進行曲》。
3月30日,得知醫療隊即將返程的消息后,還在病房的王欣拉了一首小提琴曲《沉思》表示感謝。他介紹,《沉思》是十九世紀法國作曲家馬斯奈歌劇《泰伊思》中的一段插曲,樂曲從平靜走向激越再走向平靜,曲子很好聽,也很容易拉,普通人聽起來也比較好接受。
5月20日,李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出院后的外公王欣仍在堅持每日正常的演奏訓練,不過因為已近90高齡,體力和精力已經很難恢復到年輕時候的狀態:“揉捻琴弦是個體力活,外公的手上已經沒有多少肉了,所以音色上肯定會有不完美的地方。”
原標題:武漢“落日合照”爺爺出院后:體重增加5斤,仍堅持每天拉小提琴
來源:南方都市報
編輯:馬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