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臺演奏是大多數器樂學習者的心愿,可不少的器樂學習者因為擔心舞臺上突發(fā)狀況,往往止步不前,登臺演奏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在問題還沒有出現之前,不要用“假想敵”把自己撂倒。用實力自我加持,即便問題出現,你依然可以是那個驚艷觀眾的演奏者。
1
11歲的華裔小提琴“神童”李映衡在最近與墨爾本交響樂團合作,成功演出圣桑《引子與回旋隨想曲》過程中突然流鼻血,他表現得泰然自若,在樂隊進行間奏的時候,他只是簡單擦拭,絲毫沒有影響演出的質量,贏得了觀眾們起立鼓掌。
當樂曲演奏完畢,指揮第一時間幫助他擦拭,留下了溫情的畫面。即便這個時候,這個實力加持的11歲小男孩依然很酷有沒有?
天賦決定了演奏者的上限,而勤奮決定了演奏者的下限,而大多人的努力程度還根本到不了拼天賦的時候,所以與其擔憂,不如多花些時間,讓演奏能力更棒一些。
即便是“神童”李映衡,他仍然堅持每天放學后練習一個小時的琴。在登臺機會沒有出現之前,器樂學習者考慮的應該是勤加練習先讓這個登臺機會存在,不是嗎?
2
李映衡五歲時,爸爸George和媽媽Katherine開始像眾多華裔孩子的父母一樣,讓孩子學習鋼琴,可是李映衡卻喜歡小提琴,但要滿6歲才能學小提琴。幸好有位小提琴大師很看好李映衡的音樂感,決定破格錄取這個“插班生”。
2015年,李映衡開始在全澳贏得各種各樣的同年齡組小提琴比賽,媽媽Katherine特意聘來名師RobinWilson博士教導兒子。為了方便孩子學琴,一家人從悉尼搬回了墨爾本。
李映衡每天下午放學后都要練一小時的琴,每周找RobinWilson上三次課。老師說:“每周來一次的安排比較常見。但李映衡的進步非常神速,他正在成長,演奏技巧也日臻成熟。”
他在接受ABC墨爾本電臺主持人麗謝爾·亨特(RichelleHunt)采訪時如是說。
“
盡管我們第一次見面時他的演奏技巧尚未十分成熟,但是他的性格以及他對音樂的理解很特別。他試圖通過演奏傳達音樂的精神,即使只有七歲,他已經表現出這種對音樂的理解。
”
天賦還需后天的勤奮來打磨。媽媽Katherine說,李映衡每天中午放學回家就自覺練琴,從來不用提醒。
3
2017年他從三百多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44位入圍梅紐因小提琴國際大賽的唯一一位澳大利亞選手,同時也是最年輕的參賽選手。
梅紐因小提琴國際大賽(YehudiMenuhinInternationalViolinCompetition)每兩年舉辦一次,專為世界范圍內22歲以下的青年小提琴手而設,被譽為“小提琴界的奧利匹克”。
優(yōu)秀可能是一種習慣,在他成名的比賽舞臺梅紐因小提琴國際大賽上,他臉燒得像幕布的顏色一樣,沒有絲毫退卻,依舊前行。
李映衡和老師一起為比賽做了精心準備,可是李映衡在到達比賽舉辦地瑞士日內瓦的第二天就病倒了。
“我很擔心他,發(fā)高燒,組委會派醫(yī)生來開了抗生素,只能靠吃Panadol控制住體溫,他在第一輪和第二輪比賽時都是發(fā)著燒演奏,臉燒得跟身后幕布的顏色一樣,”孩子燒得厲害,媽媽Katherine甚至想過干脆讓孩子退出比賽。
結果李映衡不但堅持到決賽,還與另一位參賽選手來自新加坡的11歲選手蔡珂宜(ChloeChua)并列獲得少年組第一名,成為梅紐因小提琴大賽創(chuàng)立35年來最年輕的獲獎選手。
登臺演奏的機會還沒出現的時候,積極練習做好準備,即便登臺有突發(fā)狀況,有實力加持,積極直面,應該都會瑕不掩瑜。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放下那些無謂的擔憂,不放過任何一個登臺機會,把每一次登臺都當作寶貴的學習機會,堅持練琴的你早晚會在驚艷了時光的時候,不經意間驚艷觀眾。現在努力也不遲,最壞的結果不過大器晚成。
下一篇
絨花小提琴版本,小提琴演奏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