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巴托克小提琴作品感受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巴托克小提琴作品感受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國外古典音樂的喜好,不是一早一汐或人云我云,而是要有積殿的。本人自小就喜歡音樂,隨著年齡增長,對古典音樂的了解深入了,就會對三十多位音樂先人的作品及身世刻意進行了解并聆聽。還有一個時代特點,我青少年時期接觸最多的是電臺廣播,中波電臺有專門解紹國外樂曲,在播放樂曲時主持人會專題把音樂的序、展開、陳述等等一一解紹,加強了對樂曲的了解,如德沃夏克的伏爾塔瓦河,新世紀交響樂。大家耳熟能詳的比才的斗牛士進行曲、哈巴涅拉,貝多芬:的致艾麗絲、土耳其進行曲,門德爾松e小提琴協奏曲、海頓、莫扎特、舒曼、……眾多作品使我在樂海留連往返。再加歐州的三大輕音團的音樂風格各異的演奏,把古典與現代相結合,與此同時將自己收藏的眾多樂曲解紹給朋友,樂此不疲。現在己年逾古稀,聽音樂只是業余愛好之一,但很充實,我九十五歲的老岳母聽到:哈里路亞、喚起小號高傲之聲、耶穌,人類渴求的歡樂,滿心喜歡,她是一位天主教徒,這就是音樂的力量。我講得一般,請多指教。
古典音樂一般是指西方17世紀后到20世紀這一段時期的歐洲音樂。到今天其演奏欣賞方興未艾,但屬于少眾貴族群體。這種作品在中國叫陽春白雷,象牙之塔,就如同我們的古詩文,講究結構,織體,合聲,色彩,更講究背后“載道之實”。說實話要三代人的傳承你才能弄懂其中之妙,這是命極好之人才能修來之造化。你能想象一個畫家是瞎子嗎?但這個世上最偉大音樂家最重要作品竟然是聾子貝多芬寫的!古典樂曲從創作到演奏再到欣賞是三位一體的合成,而今天隨著音響,載體(如CD)的便捷,我們洪福齊天。“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不圖為人之至于斯也!“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
謝謝邀請,古典音樂其實離我們不遠,而且古典樂也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比如:廈門的鉑爵旅拍在宣傳廣告上的那一首配樂就是改編天堂與地獄序曲,原名《地獄中的奧菲歐序曲》,管弦樂曲,而這首曲子是原為德籍法國作曲家雅克·奧芬巴赫在1858年所作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的序曲。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被應用在廣告上的古典樂,此外,國外亦有許多研究證實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有些研究發現,聽古典音樂可以激活大腦、改善睡眠、減輕壓力,并增強免疫力等等。
最后,推薦幾首入門的古典樂
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
(Johann Sebastian Bach – Air on the G String)
貝多芬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第一樂章
(Ludwig van Beethoven – Sonata No. 14 “Moonlight” – First movement)
肖邦《降D大調搖籃曲》
(Frederic Chopin – Berceuse in D flat opus 57)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巴托克小提琴作品感受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巴托克小提琴作品感受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