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碼傳遞琴弦的振動,是由琴碼的頂端到兩肩,再經“腰”而至兩腳,尤其是振動得強烈的左腳。法國琴碼規格一般是上肩寬約48mm底腳寬約42mm。
阿薩昂德斯(F·Asaunders)等人用實驗證明,削窄琴碼的“肩”部可使琴弦5000赫以上的泛音減弱,如果小提琴聲音過分尖銳時,可將琴碼的肩部修削窄一些,這樣可以減弱高頻噪聲,相反,肩部寬大時可增大音量,同時也增大了高頻噪聲,因為肩部寬大也使琴弦距離加寬。
本文由琴界網·曹氏提琴(中國)直營店提供,歡迎閱讀!
弦的折角變小,拉力增加,振動增強,但是有時聲音粗糙。如肩部狹窄,效果相反,有時音色柔弱,四條琴弦排列弧度過小,這時拉奏也不方便。
琴碼肩部過薄時音色柔而無力,過厚時弦的振動傳達給面板慢,拉奏費力,一般是底腳薄了發音靈敏,底腳厚了發音遲鈍,一般琴碼高約33mm左右,如過高則琴弦壓力更大,音量雖會大一點,但低音強卻高音弱了;琴碼過低則相反,高音強,而低音弱了,音量也小了。
新的琴碼往往需要用過一段時間才能適合該琴,因此舊的琴碼總比新的琴碼音色穩定,因此琴碼合適了,一般不要隨便更換。
琴碼是小提琴相當重要部分,在最初安裝時,一定要使兩腳的弧度與面板弧度密合,最好是使用材料的軟硬、規格大小、厚薄都合適,才能更好地傳達琴弦的振動。為了琴弦的振動傳聲無阻抗,有人將面板兩個馬腳位置的漆層去掉,使左右兩馬腳的木直接與面板的板面接觸,認為發音會更好,因油漆漆層對傳聲有阻抗作用而減振,同時它也有濾波作用。
2005年2月在美國展銷的意大利現代大師制作的新琴,據筆者觀察他們在修削琴碼時,是將琴碼眼孔向外和向上擴大一點(不超過1mm,否則會導致“彎腰”)。并選用軟木琴碼,目的是為了減少新琴的噪音;相反,修復舊琴時就應安裝有一定硬度的琴碼,這樣以新琴選用木質稍軟一點的琴碼,舊琴選用木質硬度大一點的琴碼,用來調整琴的音色,這也是現今美國有部分提琴修復師,所采用的一種方法。(為避免E裸弦壓入琴碼木內,用粘一小塊羊皮薄紙或鑲嵌烏木小片,也有一定濾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