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民國制作小提琴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民國制作小提琴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劉天華 字壽椿,1895年生于江陰城內西橫街。
杰出的民族音樂家,系劉半農之弟,劉北茂之兄。
幼時酷愛音樂,好靜聽鐘鼓、管弦之聲,樂而忘返。
民國元年(1912)隨劉半農去上海,進開明劇社樂隊工作,業余加入萬國音樂隊學習,掌握多種西洋管弦樂器演奏藝術,并萌生改進國樂的想法。
后又刻苦學習二胡、琵琶、古琴演奏技藝。為溝通中西樂理,豐富演奏藝術,發揚祖國民族音樂的特色,1927年創辦國樂改進社,主編《音樂雜志》,以二胡為中心,開展演奏、創作、教學研究活動。
改進民族器樂二胡、琵琶,使二胡、琵琶的教學規范化、教學化。1929年,為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別姬》等記錄唱腔曲譜,翻成五線譜,寫出《梅蘭芳歌曲譜》,開創京劇唱腔固定成譜的先河。
劉天華演奏代表作有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鳥語》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1932年不幸染上猩紅熱,治療無效,于6月8日去世?!?
劉天華堪稱中國民樂第一人。他1895年生,江蘇江陰人,1932年英年早逝,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父親是清末秀才劉寶珊,與詩人劉半農、音樂家劉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家鄉民間音樂熏陶,1912年隨兄劉半農去上海,并學習鋼琴和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作曲理論。代表作《光明行》、《良宵》、《空山鳥語》、等等。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人,中國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他自幼喜歡音樂,后隨其兄著名文學家劉半農赴上海進一步學習音樂。
工作于開明劇社,業余加入萬國音樂隊,并學習鋼琴和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作曲理論。曾任教于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在他的倡議和組織下,1927年成立了我國第一個以進行民樂改革為宗旨的“國民改進社”。
與此同時,他還在二胡、琵琶音樂創作和演奏,以及樂器改革、傳統音樂記譜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所謂座鐘其實只是擺鐘的一種,它的原理很簡單利用重力作用,讓鐘擺保持一個速度并不停的左右擺動,再通過齒輪催動時針計時,我們知道目前是不可能有人造永動機的,在我們小時候的印象中,肯定有父輩、祖輩給擺鐘上發條的記憶。擺鐘17世紀就已經出現在西方,到20世紀擺鐘的核心基本上已經固定,甚至很多同廠家的零部件到20世紀都能通用。
鐘在早期其實不是個普通的商品,尤其在民國時期很多的鐘表是舶來品(進口貨),而本土主要以清朝廷官辦的蘇州、南京一帶的鐘表作坊為代表。針對的消費群體是達官貴人、地主、富農,其實流通并不廣泛并不普及。根據消費定位,這些產品的原材料其實也不普通。當時的座鐘使用的木料好一點的有黑檀木、桃心花木、紅橡木、松木,其他的還有烏木、楓木,這些大多是西方擺鐘用的多的。其實可以看的出來座鐘這種產品,楞算也算是家具,在加上他的消費群體,為了與當時那些富貴人家用的家具風格一致,用的木料也是差不多的,紅木、紫檀木、梨花木都有。它的選材基準就是耐用不懼寒暑溫差,防蟲能力強,總結就是硬木最佳,在這個基準下任何木料都可能作為座鐘盒的材料,畢竟它不像是做鋼琴、小提琴還得看音質。以前就見過村里木匠幫人家做座鐘盒用樟木的,做出來刷上漆照樣用。
鐘在上個世紀都還是比較貴重的物品,還記得原來看雜志的時候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三輪車工人李先生有一次出去沒有鎖門,結果家里的“飛馬牌”座鐘被小偷偷走。一天李先生在路上時發現迎面來的一個人手中抱著一個座鐘,李先生大呼“這回可找到了”,原來這個鐘非常像李先生的。迎面走來的張某莫名其妙的被攔下也非常的生氣,兩人盛怒之下吵上了法庭,雙方都稱是以前結婚的時候朋友送的,而且都有發票,當時的裁判員都蒙圈了。于是李先生又提供新的證據說他的鐘曾經撞壞過鐘盒并在某維修點維修過,有維修發票,鐘上也有符合情況的維修特征,本來以為水落石出,誰知張某也提供了他的鐘維修過的記錄。最終沒辦法只好到維修點實地考察,發現這是個烏龍事件。原來二人買的都是飛馬牌座鐘,外形幾乎一樣,而且都撞壞了鐘盒的同一個地方,又同一天送到同一個維修店維修,維修店有用了同樣的木材開了同樣的收費單據,緣分吶。
這個故事雖然有名有姓有地址,但真偽難辨,不過細想之后覺得這個故事隱含了兩個當時的社會狀況,一是當時座鐘對于普通人是很珍貴的,二是當時的座鐘存在著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還可以從當時街頭都能維修座鐘看出,座鐘已經普及率已經很高了,這時候是已經無法再用那些高大尚的木材了,即便當時有的地方梨木家居當柴燒,可梨木產量在那,不可能大量的用在大眾商品上,不然成本高了也沒人買的。
參考資料:國際鐘表博物館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民國制作小提琴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民國制作小提琴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上一篇
小提琴高考作品,小提琴高考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