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小提琴曲歡樂頌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小提琴曲歡樂頌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An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份,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而這由貝多芬所譜曲的音樂(不包含文字)成為了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
作品大約創作于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范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后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以下是《歡樂頌》小提琴譜:
3 3 4 5 |5 4 3 2 | 1 1 2 3 | 3 2 2|
歡樂女神,圣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
3 3 4 5|5 4 3 2|1 1 2 3| 2 1 1|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來到你的圣殿里
2 2 3 1|2 34 31|2 34 3 2 |1 2 5-|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清除一切分歧
3 3 3 4 5| 5 4 3 2| 1 1 2 3 |2 1 1||
在你光輝照耀下面人們團結成兄弟
用A大調拉
以下是指法
《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1822-1825),Op.125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Op.125 第九(合唱)交響曲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后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作品大約創作于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D大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范之作。
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后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
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最美十大小提琴曲有:歡樂頌、春天、云雀、藍色多瑙河、D大調卡農、恰空、E小調協奏曲、吉卜賽之歌、極限點、天鵝湖。這些小提琴曲容易被人們所認可,甚至可能會激發最疲倦的初學者的靈感,它們展示了這支華麗的弦樂器的真正用途。
以下是一些被廣泛認為是世界公認的十大最美小提琴曲(排名不分先后):
貝多芬 - 小提琴奏鳴曲《春天》
巴赫 - A小調第二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莫扎特 - G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勃拉姆斯 -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肖斯塔科維奇 -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 -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薩拉薩蒂 - 卡門幻想曲
舒伯特 - 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
德沃夏克 - 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小提琴曲歡樂頌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小提琴曲歡樂頌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