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徐語楊
提琴是個舶來品,在曾經的中國,拉小提琴是富貴人家才能擁有的愛好。制作提琴,就更高級神秘,那是西方大師們手里的藝術活,似乎和中國沒什么關系。但在最近的20年里,中國的提琴制作水平卻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國際提琴界幾乎是一個共識。這得益于我國人民不斷提升的綜合文化素養,也與一代代提琴制作的匠人匠心不可分割。
青年提琴制作師于杰從藝20年,一把琴均價7萬。但比起稱呼他為“大師”、“藝術家”,他更喜歡“手藝人”這個叫法?!昂芏嗳苏J為制琴是一門藝術行當,但它實際上更接近于一個手藝活,沒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東西?!庇诮芙忉尩?。
7歲接觸大提琴
當年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大提琴”為何物
于杰是地道的北京人,父親愛鼓搗樂器,母親愛唱歌跳舞,他的童年幾乎是在陣陣悅耳的旋律中度過。耳濡目染的他似乎比同齡的孩子更具有音樂天賦。1988年,宋慶齡基金會正在準備成立華音室內樂團,挖掘具有音樂天賦的樂童進行培養。7歲的于杰因為平時展示出的音樂才能,被老師叫去面試,便被前來選人的老教授一眼相中,“這或許是個拉大提琴的好苗子?!?/p>
那一年,學習西洋樂器在國內還是新鮮事,更遑論大提琴,大多數人甚至沒聽過這個名字。而年僅7歲的于杰就這樣“稀里糊涂”跨進了系統學習提琴的大門。北京一零一中學的金帆交響樂團遠近馳名,幾乎是國際認可的專業級水準,華音室內交響樂團正是為它提供音樂苗子的后備軍。1990年,北京第一次舉辦亞運會,舉國歡騰,于杰跟隨樂團登上了亞運會開幕式的舞臺。
而此后,于杰也順利進入北京一零一中學,成為金帆交響樂團的一員。提起金帆,雖然成員們只是高中生,但交響界也無人敢隨意輕視。面臨高考的于杰曾去過北大、清華以音樂特長生的身份面試,兩所學校的專業老師都驚嘆于他過人的音樂才華,北大清華愿意破格錄取他,但于杰的文化課成績依然難以企及兩所名校的合格線。
“我確實文化成績不好,我更熱衷于做動手的事。”于杰自嘲般地笑道。
于杰進行制作琴藝術公開課分享
擅長做模型,這是不務正業還是制琴天賦?
每個學校總有令老師頭疼的偏科學生,于杰就是這種類型,試圖以演奏特長生考大學的于杰遭遇了人生第一個重大難題——幾乎很難在北京念上好的大學。但也未曾想到,機緣巧合下走上了另一條更適合也更寬廣的人生道路。
正在老師和家長都犯難之際,于杰的母親無意中提到了于杰的一個愛好和優點——動手能力極強。雖然這在于杰父親看來這明顯是個缺點,并且也歸結于,正是這些“不務正業”,所以學習成績才不好。
但金帆交響樂團的老師不這么認為,這或許能讓絕境中的于杰找到一個機會?!爸醒胍魳穼W院有個制琴系,雖然冷門了一點,但要的就是動手能力好的孩子,你們可以去試試?!?/p>
于杰抱著去看看的心態第一次走進了中央音樂學院制琴系的工作間,那一刻,就像是迷路的人一下看到了路牌找到了方向,于杰的感覺只有三個字:棒極了!
還在念小學的于杰就對制作模型等一系列手工活興趣不凡,不管是飛機還是大炮都信手拈來,解方程式、背古詩這種讀書學習的技巧他自覺不行,但在做模型的領域,意氣風發的少年自認無人能敵。
從工作間出來,于杰便滿懷信心地告訴母親:咱們就學這個,你放心,我肯定能考上!
也正是那次,于杰遇到了他的恩師、國際提琴制作大師、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鄭荃。第一次見到鄭荃,于杰覺得他非常嚴肅認真,不茍言笑,這甚至也成為了他整個學習階段對鄭荃的全部印象。雖然如此,他卻在當時僅有10分鐘的交談中,感覺出了鄭荃對他的滿意。
果不其然,于杰在之后的三項考試中全拿了第一,還獲得了獎學金。他從鄭荃的眼神中再次讀出了令人振奮的眼神。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從別人的眼神中,看到對我會做手工這件事情的滿意,這種眼神在高中老師那里我從來沒獲得過?!庇诮苤两袢詫Χ鲙熰嵻跣膽迅卸鳌T谟诮艿挠洃浝铮斈甑慕逃h境很難認可一個孩子的動手能力,幾乎沒有人會覺得“做模型”是一種天賦。恩師鄭荃的認可抑或是制琴系的氛圍,一下便讓“差生”于杰找到了人生歸屬。
“把自己當成傻子去學,這是最聰明的做法”
打通了“任督二脈”的于杰有了些小驕傲,彼時的他還沉浸在對自己的天賦幻想中,制琴對他而言或許是能“玩”出來的,就跟會拉提琴、會彈吉他一樣,靠的是藝術上的發揮。第一學期結束,他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卻拿了個倒數第一的成績。鄭荃走到于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要不你明年學點別的吧,制琴得沉下心來用心打磨,玩是玩不出來的。”
老師的話很嚴肅,這讓于杰第一次意識到問題所在。制琴,它需要的是匠人的精神,專注和沉浸才是基石。
“把自己當成傻子去學,這是最聰明的做法?!痹谥蟮膶W習和工作中,這幾乎成為了于杰的人生信念。
對于制琴這個行業來說,最開始的十年學習生涯,和藝術幾乎都不沾邊?!肮馐悄サ叮陀薪嵌?、形制等等一系列考究,什么樣的刀切什么樣的肉,這里面的學問太多了。”
木頭是由不規則的纖維組成的,每個角度的加工工藝是不一樣的。學習制琴的第一步,先學會怎么打磨工具。于杰認為,在很多藝術行當中,大家總會害怕被評價自己的作品“匠氣十足”,這被認為是一種古板而沒有個性。但在學習階段,這種“匠氣”顯得尤為可貴,“清空自己的頭腦,拋棄你心中另辟蹊徑的想法,你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尊重行業傳統。”這對于提琴制作的初始階段來說,是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義。
“以我老師鄭荃為代表,將一件作品本真地呈現,這或許就是真正的匠人精神。”于杰說道。對于制琴,他認為這更多的是一門手藝。400年來制琴師們一代代留下來的方法門道,理論規則,需要大量時間來學習與鉆研,探索和創新則是建立在這之上的。匠心,就是用傳統的方式,嘗試還原古典大師的制作技術和思路,一絲不茍,沒有捷徑。
這或許與大多數人心中幻想的制琴師不大一樣,人們總認為那些高級的提琴動輒賣價幾萬幾十萬,它背后的創作者們,必定是一個靈光乍現,便能平地驚雷的人,說是藝術家當之無愧。但于杰卻一直在試圖改變人們對他的類似看法:“制琴師并不是一個很風光、很高級的職業。我不是藝術家,僅僅是個靠手藝養家的人罷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