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小提琴家中,我一直比較喜歡雅克·蒂博和齊諾·弗朗西斯卡蒂。法國的小提琴大師沒有特別全面的,但往往具有特殊的魅力和個人氣質。
我喜愛的小提琴家弗朗西斯卡蒂
法國的藝術家一向是以氣質和魅力取勝,而非技巧或深度。高盧藝術家仿佛身具靈氣,富有迷人的藝術氣質;他們大多不像德國人那么工整、大氣、深刻,勝在音色美,于"自由"和"隨意"中見氣質和個人魅力。ZinoFrancescatti就是這么一位個性獨特的藝術家。弗朗西斯卡蒂的演奏,論技巧肯定不是最可靠、穩定的那種,甚至聽上去有時顯得"令人擔心"。音準有時會抖晃,弓子偶爾也有似乎拿不穩的傾向,運弓經常不是特別"工整""嚴格";但他甜潤的音色、幅度偏大富有個性的華麗揉弦,加上經常使用滑音,歌唱性很強,有個人特色!在他早期的錄音里,這種甜美豐潤的音色更加突出一些,到后期(六十年代)發音上似乎變干了些,不如前期的錄音。分句和速度方面,弗朗西斯卡蒂乍聽上去不夠嚴謹,往往是率性隨意,有一股子瀟灑的風范、即興的味道。有時很"情緒化"。但他的情緒化一般總能拉著聽眾進入他營造的情境中,感染力很強。他有時候喜歡自己搶自己拍子,不把時值拉足就搶出后面一拍,制造激動的效果。(一般來說,把拍子拉得很足甚至比拉足更"足"一些可以制造出穩定、沉著、嚴謹的感覺,而像弗朗西斯卡蒂這樣則相反,制造出激動,甚至心靈顫動,不穩定、急切向前的效果。)他拉琴很少有真正"深刻"或"沉靜"的時候;至少,不是德國式的那種深刻、哲學式的凝思。比如圣桑的第3協奏曲的第2樂章里也有寧靜的樂段,但在他的演繹中空氣仿佛彌漫著一股香氣。在需要高貴的時候他能表現得十分高貴,如他的貝多芬協奏曲(布魯諾·瓦爾特指),在需要優雅的時候能非常之優雅,如他的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還是瓦爾特指揮),在需要激情的時候能非常地青春騷動,如他50年代的門德爾松協奏曲(米特洛布羅斯指揮)。拉真正嚴肅的音樂,我不認為他很拿手;至少那不是發揮他特色的地方,他最多也就是中規中矩制造出又一個版本,沒啥特殊之處,而且氣質和作品本身不盡相符。
索尼出品的協奏曲CD集
聽他發揮得最好的演奏,就要聽他拉那些具有浪漫、激情、拉丁風格的作品。容許他自由率性、激情發揮浪漫氣質的作品。他的門德爾松第一樂章,青春的悸動是罕見的,音色清越顫動,經常搶拍子(不等音符拉足就搶)制造出向前、向上、激動的氣氛。他的圣桑第3協奏曲氣質罕見地浪漫,一浪接一浪,但又保持氣脈貫通、一氣呵成,是他個人風格的典范體現,堪稱其最佳演奏!第二樂章簡直令我心醉。雖然另有米爾斯坦等的優秀演繹,但對比之下就顯得米爾斯坦的演繹太過規矩和端正,缺乏弗朗西斯卡蒂那種高盧浪漫氣質。"端正"是"端正"了,但就缺乏味道。弗朗西斯卡蒂的演繹相比起來"不端正",是隨意的、自由的、感情大于理智的、聽任內心浪漫感召的,但有著令人傾倒的魔力!
下圖是一套他和法國鋼琴家卡薩德蘇合作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集,在各種唱片版本里這是很特殊的一套,富于法蘭西的“情趣”,算不上“權威”,但十分有意思,我個人認為是值得欣賞的一套。
就一般而言,法國演奏家演繹不好俄羅斯風格的作品,甚至有法國演奏家故意避開氣質不相符的俄羅斯派作品。比如,蒂博就從來不拉老柴的協奏曲。有趣的是,弗朗西斯卡蒂卻不止一次錄了老柴的協奏曲。就我聽來,他的老柴協奏曲還是成功的,雖然“俄羅斯味道”不像俄派大師那么濃郁,但作品的浪漫、激動、感情浪潮,還是表現得很好。俄羅斯作品確實是富于激情的,而這種激情,往往是講究優雅和輕靈的法國演奏家所討厭和回避的,至少是不擅長的,但弗朗西斯卡蒂作為法國小提琴家里最富于激情的一個,應該是最適合拉老柴協奏曲的一位了!
我喜愛的小提琴家弗朗西斯卡蒂
弗朗西斯卡蒂的錄音,CBS錄了不少,后來SONY再版了不少,另有不少現場錄音存世,很值得去找找!
他的現場錄音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