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高飛》沃恩·威廉斯
拉爾夫·沃恩·威廉斯
《云雀高飛》是拉爾夫·沃恩·威廉斯(RalphVaughanWilliams1872-1958)根據英國詩人喬治·梅雷蒂斯(GeorgeMeredith1828-1909)的122行同名詩作《thelarkascending》為樂隊和小提琴所寫的浪漫曲。作品寫于1914年,是他在看到集結的軍隊穿越英吉利海峽、一戰爆發的時刻所記錄的初稿。當時有個小男孩親眼所見沃恩創作的過程,可他以為沃恩在偷偷記錄密碼,于是將沃恩告上警視廳,這位作曲家被抓了。
戰爭擱置了這部作品,直到1920年才重新被修改并由英國小提琴家瑪麗·霍爾(MarieHall1884-1956)在KingsWestonHouse做了首場演出,當時運用的是鋼琴伴奏。1921年指揮家AdrianBoult再次協同瑪麗·霍爾在倫敦以樂隊協奏的形式進一步詮釋了該作品,當時《泰晤士報》聲稱《云雀高飛》展示了對于過去和現在生活的超脫,是一部擁有至上榮譽的作品,給人們以無限美好的夢想。
《云雀高飛》(TheLarkAscending)這首小提琴作品云雀高飛由管樂輕引,隨后小提琴優雅的樂音流淌而出,婉轉迂回,繼而又扶搖直上,飄逸空闊之境宛如暮春三月,草長鶯飛,雜花生樹……這首充滿印象主義色彩的云雀高飛改編自兩首民謠曲調,清新自然的鄉村風光隱約可見。
樂曲以一段連續而平靜的管樂開篇,緊接著,“扮演”云雀的小提琴單獨奏出了一段上升的琶音。獨奏小提琴初次呈示之后,弦樂又加進了,與提琴兩相應和。仿佛在春光明媚的山谷中,云雀盤旋而上,自在逍遙。這段優美柔和的旋律不僅為全曲奠定了迷離、朦朧的基調,而且也是全曲賴以發展的一個基礎。在管弦樂的伴奏下,小提琴又奏出了婉轉迂回的主旨動機。裝飾性的華彩樂段之后,長笛和雙簧管又引出了民間舞蹈式的第二主題。盡管整個樂隊都加入了,但收斂得很好,靜謐的氣氛并未改變。管樂的甜美的吟唱猶如花影搖曳,露珠交爍,溫順而富有表情。接著,小提琴又奏了一段華彩,云雀凌空于田園之上,氣氛漸漸活躍。原始的主題也被又一次重復。全曲收束在小提琴輕盈、靈動的獨奏中。于是,云雀遠去,消失在無邊的天際。微風吹拂,山谷中蜿蜒的小溪上撩起一陣漣漪……
此作品常被認為是單樂章的協奏曲,也被認為是完整的一首音詩。全篇再現主題三次,兩次再現第二主題,將云雀靜謐與活潑詮釋得似真似幻,調性和聲也充分體現了民族特質。沃恩·威廉斯用美妙的音符描繪了優美的意境,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英國田園的寧靜、蒼涼、空靈、縹緲。
當代有很多小提琴大師演奏過此曲,其中有兩個版本是大眾都較為喜愛的:一為美國女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的版本,二為荷蘭女小提琴家珍妮·揚森的版本。同為女性小提琴家,她們在演奏《云雀高飛》時風格是大不相同的。
珍妮·揚森和希拉里·哈恩在演奏這首曲子時,分別對沃恩?威廉斯《云雀高飛》給出了兩種詮釋:浪漫主義和本真主義。珍妮·揚森更多強調了此曲一戰爆發前后的背景,所以曲中制造的矛盾沖突強烈、對比明顯、節奏的松緊做得非常充分,一些演奏上大幅度的弓速和音量強弱,完全反映了對戰爭的不滿和斗爭的激烈,也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拉法,加上了自身的思想,并且此版本為現場錄制,所以也就更符合大眾所期待的效果。
希拉里·哈恩的演奏卻似乎更為貼近云雀自身,她在錄制唱片的時候說“我把自己當成是一只要飛上天際的云雀”,而且她本身的風格沉穩冷靜,在她的演繹下,我們更能體味到一種向往和平、戰火消散的安詳,每到高點就有意收束,每到要宣泄的時刻卻那樣輕輕地扣住,這樣的演奏使平淡中給人以無盡的回味,細膩中給人以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