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著孩子上興趣班,是"雞媽們"的常態。
到底有用沒用?
畢業生:我感覺自己像小丑
陳麗畢業3年了,實習進了一家公司,拼命工作留了下來,競爭很激烈。
但領導知道她有個才藝,對她可謂"另眼相看"。
尤其是到了過年前,公司要舉行年會的時候,她一定會被領導安排節目。
她學了10年小提琴,為了學琴,沒少受罪。
10年前學琴,培訓班老師可沒現在這么客氣,早上必須按時到,遲到了要罰站。
因為離得遠,她經常遲到,經常罰站,比上學校的課還記憶猶新。
大清早起床趕公交,去學琴的場景歷歷在目。
小提琴考級的時候,她跟高考差不多緊張,就怕努力白費了。
最后,小提琴沒有給她的高考帶來什么幫助。
她后來發現,她如此努力,也就是會了一個別人不會,但不會也不怎么樣的才能。
當然,現在倒是有用的。
領導會在過年前想起她,即便平日里她都像個小透明,升職加薪的時候,她就"被隱形"了。
當年會上,她穿著租賃的服裝,冷不嗖嗖地在舞臺上拉小提琴時,她沒有覺得自己是舞臺的中央。
她覺得很難堪,甚至覺得自己像個小丑,兒時興趣沒讓我更優秀。
她努力的工作,別人看不到,只有在拉小提琴的時候,才會成為眾人的焦點。
年會散后,她又成了小透明。
學了整整10年小提琴,她又是為了什么?
這種困擾,盤桓在許多家長心中。
但大家都在學,未來孩子不會什么才藝,怎么跟別人拼?
這是更多家長無論如何,要把孩子送進興趣班的原因。
可興趣,沒辦法成為人生的決定性砝碼
一個快遞員在送餐的過程里,發現了一架鋼琴,情不自禁地坐上去彈了起來。
手藝之高段,讓圍觀的群眾嘆服。
群眾中更有把孩子送去學鋼琴,一年學費30萬的家長存在。
家長當時就很懵:
學鋼琴這么辛苦,最后還不是送快遞,那為什么還要讓孩子學得這么痛苦?
雖然快遞員,也是很好的職業,收入高且自由。
但在家長心里,恐怕自己的孩子,都有郎朗的前途。
送孩子去培訓班,學鋼琴、學小提琴,不是希望孩子在外面風餐露宿,而是靜靜地研究藝術,當一個盛世藝術家就好。
可一個四處奔波的職業者,擁有高超琴藝的時候,給家長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原來,孩子努力學的興趣,不一定能讓孩子去維也納舉辦音樂會。
把興趣變成職業,這條路太窄,競爭過于紅海。
想成為郎朗,讓孩子以后也能娶到吉娜這么美的女孩,除了興趣技術水平,更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當然,還有遠超一般"興趣"的努力。
通常家庭,不可能賭博般,讓孩子如此投入到興趣當中。
所以,興趣不是孩子命運的決定性砝碼。
但興趣會成為孩子身上藏不住的閃光點
張新成是一個慢熱且踏實的青春偶像,他現在給人最大的印象是"多才多藝"。
本就是學霸出身的張新成,最近在《明星大偵探》中,表演的鋼琴和即興聽譜,讓很多粉絲尖叫。
除了會彈鋼琴,他還會專業的唱歌、舞蹈、吉他,甚至會一點點體操。
在新生代的明星當中,會十八般武藝的,可真不多。
不僅是帥。
這是粉絲們給他的標簽。
而這才是興趣真正能給人帶來的作用。
興趣對孩子來說,是人生的加分項,不是必修項。
有個雞媽,一天給孩子安排10個興趣班,從早上9點到夜里11點,都在學習。
或許孩子未來也會多才多藝,但孩子沒辦法快樂。
才藝變成了負擔,不是他主動渴望的東西。
他只會說:
好累。
從而怨懟父母。
相信哪個父母都不希望,辛苦一場,換來孩子的怨恨。
況且,還不一定真的對孩子有很大作用。
就像那個站在公司年會舞臺上,覺得自己像小丑的姑娘,興趣反而成了她的負擔。
結語
我也希望我的孩子會一種甚至多種才藝。
但我不會逼他去學,我會讓他多去嘗試,鼓勵他至少堅持下來一種。
不需要以此為業。
哪怕他未來也是快遞員,我希望他在奔波的路途中,遇到一架鋼琴,也可以輕松地坐上去,彈一首讓他快樂的樂曲。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想了解更多備孕、新生兒護理、早教、育兒、教育等知識,快來關注【蔓德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