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貝多芬小提琴變奏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貝多芬小提琴變奏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782——1783年 發表《變奏進行曲》、三首鋼琴奏鳴曲、賦格曲、兩首鋼琴回旋曲和一首鋼琴協奏曲等
1785年 拜李斯特(非弗朗茲·李斯特)為小提琴老師。創作三首鋼琴四重奏。
1787——1789年 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和兩首鋼琴三重奏等
1790年 創作《騎士芭蕾》(獻給華爾斯坦。
《歡樂頌》。
《歡樂頌》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并且成為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題。
《歡樂頌》創作于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1=F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范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后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
貝多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寫出了不朽的名曲《歡樂頌》
作品大約創作于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D大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范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后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1],出生于德國波恩,畢業于波恩大學,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等,被后世尊稱為“交響樂之王”[2]。1827年3月26日,他在奧地利維也納逝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貝多芬小提琴變奏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貝多芬小提琴變奏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