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小提琴獨奏被風吹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小提琴獨奏被風吹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俗話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70年代的人可能比年輕人懷舊情緒普遍多一點,
但也絕對不會到了會完全統一喜歡某一類風格樂曲的地步!
因此,70年代的人會選擇不同音樂風格的樂曲作為來電鈴聲,而絕對不會選擇千人一面式的統一的樂曲作為來電鈴聲!
因此,本提問是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多選題!
永遠不可能有統一的答案!
作為過來人,倒是很樂意推薦一些旋律優美動聽、音樂形象獨特的歌(樂)曲,來作為來電鈴聲:
《梁祝》
《潛海姑娘》
《茉莉花》
答:二胡只有兩根弦,標準定音高d1~a1(純五度關系),能拉出十二個半音的調,而小提琴還比二胡多兩根弦,g~d1~a1~e2、中間兩弦與二胡等高,所以小提琴相當于三把胡琴協奏(二泉胡,二胡、高胡),由此可見小提琴的音域寬多了。
如果小提琴演奏《北風吹》,可以在中間兩弦的空弦作52,這就是G調,小提琴的優點是,主旋律可以用中間兩弦,如果是協奏曲,其中的過門如果低于或高于這兩弦的音就可以不換把只換弦就能奏出,用兩邊的弦,對音域擴展很方便,可是二胡就不能擴寬音域,只能在22個音級中采用換把位或不換把位而采取高音低拉,低音高拉,反正是八度關系用在伴奏中都是極諧和的。
不管是二胡或小提琴,都是相似的弦樂器,你若以中間兩弦為52弦,那么四根弦就為1~5~2~6,也可以定成4~i ~5~2、為此52的兩弦徑較細,發音就清亮些,如果楊白勞與喜兒對唱,男聲用較粗的弦發音就渾厚深沉些。
總之小提琴演奏,用中間兩根弦定調最明了,因為a1是樂團的標準定弦,叫國際標準音高,中音la(6)、頻率為440Hz,就中間這兩根弦可以如同二胡一樣為十二個半音定調,兩邊的弦可以擴寬獨奏曲的音域,懂了這個定空弦音高的規律,就能為歌劇《白毛女》中以及所有不同調號的曲子找到什么弦了。
你的說法是不是太模糊了?能不能說具體一點呢?《白毛女》有歌劇,電影,芭蕾舞不同版本。以“樣板戲”芭蕾舞劇中的曲目為例,大家隨便就能說出來的就有《序曲》,《北風吹》,《扎紅頭繩》,《漫天風雪》,《哭爹》,《喜兒在深山》,《太陽出來了》,《軍隊和老百姓》……表現內容和情感都不一樣,調式也不同,怎么可能只用一個調呢?比如《北風吹》是G大調,在小提琴單獨演奏時用G調也很好,那么《軍隊和老百姓》呢,好像是小調吧,那么在小提琴表演時是不是與《北風吹》一樣呢?應該不一樣吧!
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有哪些代表名作?
首先建議題主先把邏輯關系理順暢通了再來提問!
如果在曲名前增添作者姓名,“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本身就是一部具體的由小提琴演奏的器樂作品。
對這樣的“作品”而言,又怎么會有“哪些代表名作”之問?
如果要表達“在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同一名稱下,有哪些不同作者的作品?”的含義,問題的問法應該如引號中所言,而非題主的問法!
我猜測題主的本意,是否是提問“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有哪些代表性的”“演奏”?!
如果是這樣的本意,那么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邏輯關系混亂的提問,其根本原因在于題主混淆了“演奏”與“作品”的概念!
事實上,對照公認的關于“作品”的規范定義,“作品”的“演奏”到底屬不屬于“作品”?是一目了然的毫無爭議的事!
“作品”的演奏,只能叫“演奏”!從來就不屬于“作品”的范疇!
明確了此概念后,就再也不會出現題主提問中出現的這種邏輯混亂的提問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小提琴獨奏被風吹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小提琴獨奏被風吹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