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務院批準,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和國際金融論壇(IFF)聯合主辦的國際金融論壇(IFF)20周年全球年會,將于10月27-29日在廣州南沙新落成的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舉行。
國際金融論壇(IFF)20周年全球年會新聞發布會于10月20日舉行。
10月20日,廣州市舉行相關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這一消息。據悉,此次IFF全球年會將邀請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的政要、國際金融機構的負責人和專家學者以及企業家代表就近期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經濟、金融、貿易等議題展開討論和對話。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已確認參會。
議題設置
關注全球經濟碎片化下的重振與合作
國際金融論壇2003年10月由中國、美國、歐盟等G20國家和地區、新興經濟體,以及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相關國際組織及領導人共同發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領域高級別常設對話機制和多邊合作機構,被譽為全球金融領域的“F20(Finance20)”。目前,國際金融論壇(IFF)的永久會址及運營總部設在廣州南沙,并在香港設立國際業務中心。
“歷屆國際金融論壇全球年會都會緊扣當時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和全球資本市場變化。”國際金融論壇(IFF)副秘書長申鋼在發布會上表示,大會所產生的對策建議在國際金融領域產生了積極影響,成為制定有關金融和經濟政策的重要參考,是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界盛會。
今年,全球經濟面臨地緣沖突、通脹高企、增長乏力、債務危機、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諸多挑戰。為此,本屆IFF全球年會將以“新資本、新價值、新世界:全球經濟碎片化下的重振與合作”為主題,設置了30多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包括領袖對話會、學術峰會、特別對話,以及不同主題的平行論壇等。
另外,在大會舉辦期間,國際金融論壇(IFF)還將發布《IFF2023年全球金融與發展報告》,對全球經濟前景進行分析、研判,梳理了全球面臨的主要經濟風險,并提出兼具廣泛性和實用性的政策建議。
嘉賓邀請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出席
大會籌備情況顯示,國際金融論壇(IFF)20周年全球年會邀請了200余位國際財經政要、金融領袖及著名專家學者作為發言嘉賓,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會。會議還將邀請有關部委和金融監管機構領導出席。預計現場參會代表將達到1000多人。
國際組織領導人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副行長曼努埃拉?菲羅,以及國際清算銀行、新開發銀行、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等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已確認參會;
全球財經政要方面,聯合國大會主席理事會主席、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韓國前總理韓升洙,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法國前總理洛朗?法比尤斯,新西蘭前總理珍妮?希普利,菲律賓前總統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土耳其財政部部長穆罕默德?希姆謝克,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前主席、哈薩克斯坦前副總理凱拉特?克林貝托夫等十數名全球財經政要已確認參會;
金融機構負責人方面,高盛集團總裁溫澤恩(JohnWaldron),貝萊德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勞倫斯?芬克,高通資本集團董事長兼CEO馬志剛等全球著名金融機構高管,以及瑞穗綜合研究所理事長、亞洲開發銀行前行長中尾武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前行長、ODI受托委員會主席蘇馬?查克拉巴蒂爵士,瑞銀集團前董事長、德意志聯邦銀行前行長魏伯昂(AxelWeber)等國際金融界著名領導人也以確認出席;
專家學者方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首席經濟學家埃里克?伯格洛夫,美國著名全球發展問題專家、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杰佛利·薩克斯等著名經濟學家;
此次年會也向外國駐穗領館發出邀請。目前,已收到來自日本、韓國、俄羅斯、挪威、馬來西亞、希臘、菲律賓、沙特、德國、比利時10個國家的總領事、高級外交官的參會確認。另邀請了22家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參加平行論壇發言。
活動安排
40多場活動多維度展開
此次IFF全球年會共設置了40多場活動,包括開幕大會、領袖對話會、學術峰會、特別對話和平行論壇等,具體議題的設定主要圍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
世界及中國經濟分析與展望:分析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及各國的應對之策,探討亞洲崛起和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作用,以及世界格局的演變趨勢。討論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并就中國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展開專題對話。
地緣政治走勢對貿易、供應鏈和產業政策的影響:2023年,俄烏沖突持續,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地緣沖突負面外溢效應持續擴散。討論未來地緣政治演變趨勢及其對國際貿易、全球供應鏈、產業政策產生的影響,尋求各國共同努力維護多邊主義的政策建議。
全球經濟碎片化對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的影響:討論碎片化出現的原因及表現,探討碎片化對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的影響,分析“去美元化”的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前景,并聚焦全球金融穩定和風險展開專題對話。
共同應對氣候危機: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性氣候危機,探討國際社會應該如何更好地設置法則應對氣候變化,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市場機制促進能源轉型,金融機構應該如何創新和使用金融工具促進氣候投融資,世界各國和地區有哪些優秀的經驗值得分享。
絲路國際聯盟(SRIA)大會:今年正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回顧過去,總結“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的經驗;著眼未來,探討“一帶一路”在未來發展中可能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起到的積極重要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討論2023年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2024年的發展目標。探討在金融互聯互通領域,數據資產確權在交易和監管方面面臨的新風險、新趨勢,并討論廣州南沙應如何聯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體系,激活跨境金融合作制度優勢,促進南沙科創金融的發展。
IFF論壇與廣州
高端金融展會論壇助推廣州金融業發展
“今年的全球年會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和國際金融論壇共同主辦,這也是自2017年起國際金融論壇全球年會連續第七次在廣州舉行。”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何華權在發布會上介紹,2016年,廣州市人民政府與國際金融論壇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決定雙方在國際金融會議、重大項目合作、南沙金融島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2017年,南沙開發區管委會與國際金融論壇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明確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作為大灣區建設的標志性工程,落戶南沙。2019年,項目動工建設,到今年9月份項目順利完工并通過驗收,將在今年的全球年會中首次投入使用。
何華權表示,每年的全球年會都會有數百名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的財經政要、國際金融機構負責人、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齊聚廣州,就當下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經濟、金融、貿易等議題展開討論,同時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尤其是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建言獻策。
2022年6月,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構建國際交往新平臺,辦好國際金融論壇(IFF)全球年會等國際性主題活動”的要求,這不但是對廣州與國際金融論壇以往合作的認可,也是對新時期雙方合作新的更高的要求。“2023年是國際金融論壇創立20周年,也是第五屆全球理事會換屆之年和南沙永久會址落成之年,年會的舉辦對我們貫徹落實《南沙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本屆年會,將圍繞“大灣區與粵港澳一體化發展”設了2個專場,另外專設以“金融賦能科技創新,匯聚灣區面向未來”為主題的南沙專場。
何華權表示,舉辦國際金融論壇全球年會是廣州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響應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落實國務院“南沙方案”中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和交往平臺的整體要求,也是廣州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以及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重要舉措。
數據顯示,2022年廣州市金融業增加值2596億元,增長7.2%,規模僅次于北上深。自2019年以來金融業已經成為全市第四大支柱產業和第五大稅源產業。2023年上半年全市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410.77億元,規模居全國城市第四位,同比增長7.8%,增速居北上廣深津渝六大城市第一位,占GDP比重9.99%。
截至8月末,全市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8.62萬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7.45萬億元,規模居全國城市第四位。前8個月存貸款平均增速分別為10.02%、11.26%,分別居北上廣深津五大城市第三位和第一位。1-8月份全市保費收入1173.53億元,同比增長18.67%,增速居近兩年新高,規模居全國城市第三位。全市金融業總資產突破11萬億元,銀行業總資產突破10萬億元。
“這些金融業發展成果有賴于廣州金融系統的不懈努力,高端金融展會論壇也發揮了積極的助推作用。”何華權表示,未來,廣州金融將繼續依托國際金融論壇等高端金融展會論壇,大力引入全球金融業高端要素資源,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全力將廣州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核心引擎。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南方都市報伊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