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1月1日訊(記者林澤貴施辰靜)“我和我親愛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1日上午10點左右,在廈門鼓浪嶼中華路小廣場,當街頭藝人代明滄桑的歌聲與尤克里里(夏威夷小吉他)一同響起時,來往游客頓時都停下腳步,駐足聆聽甚至同聲歌唱起來。“新年第一天,在世界遺產地,用這樣的方式一起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真的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來自武漢的游客丁女士頗為激動地說,街頭藝術讓人感覺到一種濃厚的“市井味”、“煙火氣”回來了。
素有“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美譽的鼓浪嶼,長期以來活躍著不少街頭音樂藝人。為了進一步規范和提升街頭音樂藝人的表演行為和水準,鼓浪嶼管委會自2004年起舉辦過數次考試與考核,合格者頒發《上崗證》。2020年8月14日新一輪考核后,鼓浪嶼現有持證人數為10人,分布9個點位,分別為吉他彈唱、吉他+口哨、薩克斯吹奏、尤格里里+口琴、竹笛演奏、電吉他+電鋼琴、中國鼓幾個專業類別。除了管理上實行“三定規定”即“規定的表演時間、規定的表演地點、規定的音響音量”,還在“演出曲目”“行裝”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規范。
今年54歲的貴州人代明,堪稱鼓浪嶼最資深、“最有名”的街頭藝人。5歲那年,代明父親的戰友給了他一把很古老的揚琴,成了他音樂之路的肇始。18歲那年,代明成為了一名戰士,在中越邊境駐守6年之久,軍旅生活中,音樂成了他自我放松、自我陶醉的方式。
1999年,由于所在企業2個月未發工資,無奈之際,代明帶著一把吉他、一把小提琴來到了鼓浪嶼,正式開啟了他的音樂之路。那時候,他在攤位旁立著一個血書”下崗流浪生存自立“等字樣的招牌,內心卻是心酸、難過、自卑,雖然每天得到游客2000多元的打賞。
2000年,代明被特批成為鼓浪嶼景區音樂歌手。隨后,十幾年如一日,他每天上午不到8點便出現在鼓浪嶼的街頭,晚上他六點多回到島內,還要去一個小酒吧駐唱,雖然很辛苦,但他樂在其中。甚至很多年,即便是除夕夜,很多街頭藝人回家過年了,他都還堅守在鼓浪嶼的街頭。
如今,除了開設樂器培訓班之外,代明依然大部分時間都會上島表演,并售賣自己生產的樂器。”疫情沖擊,收入不如以前,但我很享受樂在其中的那種感覺!“他說,如今政府規范街頭文化的舉措特別好,讓像他這樣的街頭藝人得以有一個正式的身份,他希望能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音樂文化生活品質添光彩,能通過自己的音樂打開游客、市民們的聽覺密碼。
也許是曲風比較年輕,也或許是地段比較好,駐點在鼓浪嶼鋼琴碼頭彈唱的街頭藝人孫治平新年第一天的”營收“開局不錯。十多分鐘內,就有四五個游客點歌并刷微信二維碼“打賞”,還收到不少現金打賞。”他唱的歌特別好聽,讓人仿佛回到大學校園的那個年代!“自駕游來廈門的廣東游客黃宇結說,像這樣的街頭藝術表演很有氣氛,很接地氣,希望在廈門這座充滿文藝情懷的城市,能看到越來越多精彩的街頭文化藝術表演,“閩南本土藝術、西洋藝術、民間藝術,應該都能找到適合的舞臺”。
與代明相比,來自東北的孫治平算是鼓浪嶼街頭藝人“新人”了,今年國慶才開始持證上崗。他自稱是“流浪歌手”,2014年偶然來到鷺島,便愛上了這個“很清新、很適合生活的地方”。此前,他大多在環島路音樂廣場唱歌,因為無證,經常被城管部門“光顧”。因此,看到鼓浪嶼的招募信息,他立馬報名。“報了名,之后被錄取、持證上崗,整個過程對我而言像做夢一樣,我的一腔熱情換來了夢寐以求的舞臺。”他說,他一定會更加努力,希望能帶給大家更好的原創音樂作品。
事實上,除了鼓浪嶼街頭藝人外,在廈門的各個街頭,景區、商圈,街頭文化此起彼伏,藝術種類也越來越豐富。據廈門市文旅局提供的信息,僅元旦三天假期,在胡里山炮臺景區、鷺江老劇場公園,廈門小白鷺藝術團、廈門金蓮陞高甲劇團、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等專業團體,都陸續會有精彩的露天演出供市民游客欣賞。
值得一提的是,由音樂廈門組委會指導、廈門市文旅局主辦、廈門文廣影音承辦的第十四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自12月中旬開賽以來,更是改以街頭路演的形式,首次采用樂隊在平地與路人、樂迷近距離互動的表演模式,助力營造街頭音樂氛圍,助理推廣閩南文化的傳播,讓每個人都大聲唱出閩南歌。12月31日晚7時,大賽樂團季第二場路演也實行露天開唱,12支樂隊帶來的原創閩南歌和現場觀眾的熱情讓廈門的冬夜更顯溫暖,電吉他、貝斯以及閩南傳統樂器南琶、洞簫等,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呈現出豐富多樣、更加多元的閩南歌。
”每一個人的才華和夢想都值得被尊重。文化如水,潤物無聲,一座富有文化底蘊和內涵的城市,可以包容接納各種文化,既要有音樂廳里的恢宏旋律,也能聽到街頭巷尾的低吟淺唱。“廈門市文旅局公共文化服務處處長黃天福說,”街頭藝術表演”讓公共文化服務突破以往固有的服務模式,走進了大街小巷,不僅向市民和游人展示才藝,豐富文化生活,更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數。他表示,廈門正在制定方案,發展街頭文化藝術、豐富文化供給,組織文化志愿者開展惠民街頭演出表演,鼓勵引導民間藝人和文化藝術愛好者參與街頭文化藝術表演,推動在繁華、時尚、有文化氣息的歷史文化街區、城市廣場、步行街和景區景點常態化開展街頭文化藝術表演活動,打造一批有溫度的街頭特色人文藝術景觀,推動一批景點成為“旅游網紅打卡地”,豐富城區居民和游客的文化需求,為城市公共文化注入新動能,提升城市美譽度。
來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