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1日報道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8月17日發表題為《要了解科學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可以讀哪些書》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人們教授科學的常用方式——把科學視為事實和方程式的抽象集合——與科學家發現并運用大千世界知識的方式截然不同。前沿領域的研究混亂而復雜,不計其數的人作出了一系列或好或壞的選擇。承認這一混亂狀態是有益的,因為它再次展示了人類建立和塑造現代科學世界的重要歷史和社會背景,以及展示了科學為何是人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非凡產物。這也許是我們這個物種最大的集體成就。以下六本書講述了推動人類了解世界的人、地方和問題的故事。
《萬物簡史》
作者:比爾·布賴森
這是一部關于現代科學發展史的穿越“游記”。從計算出地球的年齡到了解原子的構成,再到自然災害是如何發生的,布賴森對世界真的非常好奇,隨著他一路探究學習,你也學到了。另外,還有他那猶如“個人商標”般的幽默風趣,以及挖掘其筆下科學家的生活軼事的能力,這本書可能是有史以來出版的最佳科學入門讀物。
《萬物簡史》一書封面
《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
作者:奧利弗·薩克斯
在對其患者的一系列案例研究中,神經病學家薩克斯拼湊出了一幅關于大腦如何感知身體以及這些感知可能會如何出錯的肖像畫。這幅畫描繪了一個無法形成新的記憶(包括就連幾分鐘前發生的事都無法記住)的人;一名患有自閉癥的年輕男子,盡管他存在嚴重的學習障礙,還患有癲癇,但他仍設法畫出了物體,其畫中包含了驚人的細節;當然,還有為薩克斯這本書的書名提供了靈感的歌手兼音樂教師——這位患者可以看到并描述一件物品的特征,卻無法說出這件物品到底是什么。
《元素周期表》
作者:普里莫·萊維
在這本以元素周期表中的不同元素來命名每個故事的短篇小說集中,萊維借化學隱喻生活。一些章節描述了作者在意大利皮埃蒙特區猶太社區的成長經歷,比如《氬》,而其他一些章節則以萊維在一家油漆廠擔任化學家的工作經歷為靈感來源,講述了微型偵探故事,比如《磷》。另外,還有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隱晦提及了作者二戰期間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黑暗歲月,比如《鈰》和《釩》。在那里,化學確實拯救了萊維的生命。
《物種起源》
作者:查爾斯·達爾文
對于專業領域之外的每個人而言,向世人介紹“驚天動地”想法的科學文章幾乎總是令人難以理解。幸運的是,達爾文對其在19世紀30年代搭乘皇家海軍艦艇“獵兔犬”號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探險之旅中所看到的動植物的描述,巧妙且具有文學性。這位博物學家花了數十年思考在這趟探險之旅中的見聞,并提出了構成本書核心的論點: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是通過自然選擇過程,經過一代又一代進化而來的。生物學——更不用說宗教和整個人類社會了——自此之后發生了巨大變化。
《永生的海拉》
作者:麗貝卡·斯克盧特
1951年,居住在巴爾的摩的非裔美國婦女亨麗埃塔·拉克斯被診斷出患有宮頸癌。在進行治療前,拉克斯的醫生從她的腫瘤上切下了部分組織,在未經其許可的情況下,將組織樣本交給了一位科學家。這位科學家幾十年來一直試圖研究出如何培養人體細胞。結果,拉克斯的腫瘤細胞大量生長,成為“海拉”細胞系的基礎。“海拉”細胞系是現代生物學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這些細胞應用廣泛,從開發脊髓灰質炎疫苗到克隆實驗。不過,斯克盧特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于生物學的故事,它還提出了在人類知識進步的過程中,倫理、種族和階級交織在一起的困境。
《發現的樂趣》
作者:理查德·費曼
費曼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因其對“標準模型”研究的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獎。“標準模型”是量子力學領域對已知亞原子粒子和力的描述。此外,費曼還是一位杰出的、復雜科學思想的講演者和傳播者。在這本書中,他講述了自己科學思維形成的起源——小時候,他與父親一起在森林中漫步,父親會鼓勵他問很多問題。作為負責調查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發射數分鐘后不幸爆炸原因的委員會成員,他詳細講述了自己的科研工作。他還在一篇題為《微觀世界有無垠的空間》的著名文章中預言了納米技術的潛力。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