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閑漁歌
自學吹奏薩克斯幾年了,經常在網上找一些免費課程和資料學習,受益匪淺。也有許多不同的說辭,往往給初學者造成許多困擾。
我把自學經驗總結一下,提供給初學薩克斯的朋友。業(yè)余自學沒有什么章法,說的也不一定對,有正規(guī)學習或者需要考級的朋友繞過就是了。
首先就是口型的困擾,網間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對于成年人,尤其是退休人員學習吹奏薩克斯,合適的口型就是最簡單的“吹口哨”型。上下嘴唇合攏,呈現(xiàn)出圓孔形狀包住笛頭,封住四周不漏氣就對了。嘴唇和薩克斯實現(xiàn)軟連接,才是正確的方法。和上、下牙齒沒關系,就是說千萬不要咬笛頭。
首先薩克斯的音準、音色來源于,笛頭、哨片和管體。這些部件在生產階段就確定了必要的音準和音色。試想如果管體有一個孔位不正,使幾個音階不準,用口型是大概率調整不過來的。所以用下牙墊嘴唇去頂哨片,發(fā)出薩克斯特有的音準,是不可取的,也沒有實在意義,如果更換了哨片和笛頭音準又會有變化。所以下牙一定不要參與發(fā)音動作,上牙也僅僅是搭在笛頭的牙墊上,起一個支撐點作用。就是長時間吹奏的笛頭,牙墊上也光滑,不應有齒痕。
使用中的笛頭牙墊基本沒有齒痕
要吹出一個好的旋律音樂,需要的是胸腹形成的氣囊,把帶有一定壓力的氣體,通過口型哈入笛頭和哨片中的縫隙,通過指法改變管體震動腔長度,發(fā)出每個音階固有的聲音。
一般的講吹奏薩克斯時要放松,尤其是喉頭、嘴唇、甚至手指和身體,否則聲音會發(fā)緊、發(fā)燥。放松使哨片和管體充分的震動,嘴唇笛頭要實現(xiàn)軟連接,才能促使哨片的原始震動,充分和必要的和諧。
上下嘴唇聚攏合成的“吹口哨”口型,只起到連接腹腔氣囊到笛頭的作用,使帶有一定壓力的氣流,連續(xù)不斷的經過笛頭進入管體,通過指法變換出各種音階。變換音階時口型是不變的氣流是連續(xù)的,這一點尤為重要。變換到高音區(qū)時嘴唇要收緊一點,多含一些笛頭;低音區(qū)時嘴唇要放松一點,少含一些笛頭。也就是在吹奏不同音階時,嘴唇在笛頭上有微小的滑動和松緊的變化。但這絕不是為了改變音準,而是相對音階的哨片震動更容易和準確。
長音吹奏要在口型不變的情況下,連續(xù)從低音區(qū)到高音區(qū)反復練習,尤其是高音區(qū)部分音階間管體震動腔變化較大,不容易找準發(fā)音狀態(tài)。
小泛音鍵的位置
在按住泛音鍵發(fā)高音re、mi、fa、sol四個音時,管體接近彎脖處小泛音孔彈開。
彎脖上的泛音鍵
發(fā)la、xi、do音彎脖上面的泛音孔才彈開。這也是部分高音不好吹的原因。
找到合理的嘴唇位置,排出下牙的干擾,才能保證嘴唇不被墊破,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吹進管體的氣體壓力來自腹腔,與口腔沒有關系,喉嚨與兩腮處于放松狀態(tài),整個臉部都是放松的,處于平穩(wěn)祥和表情,絕不是恐怖的擠眉弄眼或者咬牙鼓腮。還要遠離啃咬笛頭的毛病,經常咬破嘴唇和手指疼痛,都是錯誤的緊張狀態(tài),不夠放松。在職場工作的樂手們,不管專職還是業(yè)余的,都是在很放松狀態(tài)下吹奏的,否則長時間的工作怎能夠吃得消。
上牙放在笛頭的牙墊上,做一個虛的支撐點,上下嘴唇聚攏合成的“吹口哨”口型,含笛頭、哨片是軟連接,才可能讓薩克斯方便移動。薩克斯是個聲音響亮,適合街道廣場獨奏的樂器。看看國外的大師在街頭的演奏,哪一個不是把薩克斯舞動起來,尤其是演奏爵士樂曲目。近幾年大動作薩克斯演奏的網紅,春曉吹奏薩克斯越來越成熟了。想當初批評其動作太大的大有人在。看看網絡上咬笛頭演奏的也不少,音準、音色做到了,但是頭也不敢動一下,太難為表演者了。
普通薩克斯吹奏,口腔、喉頭是完全放松的,腮部肌肉不能參與發(fā)音,吹吐音時緊舌尖彈哨片,整個舌部不能有動作。音階轉換是指法的變化,通過口腔進入笛頭的氣流是不變的,連續(xù)的,這樣才能保證口型正確。至于彈舌、喉音、雙吐等那是特殊的演奏技巧,等薩克斯吹奏學會了,那些也就不是學習難點了。
總結一下:
一、“吹口哨”口型,也是流行口型。
二、嘴唇與笛頭是軟連接,這才是保證正確吹奏的基礎。
三、氣息是連續(xù)的,不能隨音階變化而改變。
四、綜上所述【口型】與音準、音色沒有絕對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