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談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傳播加劇,上周,意大利政府宣布全國封鎖,要求民眾除特殊職業之外,統統在家隔離15天,不得出門。這對于以“社交狂”聞名的意大利人來說,簡直還不如要了他們的命。好在意大利人找到了他們的解決方案——陽臺社交。羅馬市長在社交網站上發起了“音樂快閃”,號召市民打開窗戶,跟鄰居一起唱歌、演奏。這一下意大利人來了興致,彈吉他的、拉小提琴手風琴的、唱歌劇的,手里沒樂器也沒關系,鍋碗瓢盆用起來,只要能響就行。
“陽臺社交”的圖片、視頻通過互聯網傳遍全球,讓世界再次見識了意大利人自娛自樂、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也仿佛讓這場漫長而殘酷的疫情變得輕松了不少。國內網友一方面關心意大利日趨嚴重的疫情,另一方面也對“音樂快閃”報以微笑和掌聲,這則新聞流傳度甚高。就在大概一個月前,國內一些疫情重點地區的狀況也跟今天的意大利差不多,可是類似群眾喜聞樂見的陽臺表演、社區狂歡場景并未出現。一來可能是因為病毒來勢洶洶,病理機制、傳播途徑尚未弄清,不安感彌漫;二來市民、醫護因疫癥殞命的消息不時傳來,大家也沒那個心情,歡樂不起來。
病毒固然可怖,但它奪不走快樂,關鍵還是得看人。如何自我心理調適,如何在普遍壓抑的環境里為自己尋找心靈的慰藉,于凄風苦雨、愁云慘霧中求得一隅陽光,不僅要靠個人的樂觀主義精神,也要靠社區營造一種相對放松、互相支援和善于表達善意的集體氛圍。實際上,國內許多地方,無論是實際發病還是死亡的數字,遠不如意大利今天那么嚴重,但似乎也未出現“陽臺社交”這樣的社區娛樂,這是什么原因?
當然,許多人眼中的意大利,本身就是文化和藝術的同義詞。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從雕塑到歌劇,從電影、時裝到足球,意大利文化的影響力今天依然是世界級的。而這種文化實力和藝術修為,不僅體現于商業和對外傳播中,也體現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總能抽出更多閑暇時間來發展個人興趣和藝術細胞,就算你五音不全、不會樂器,長年累月耳濡目染,普通人的欣賞品位也能水漲船高。藝術土壤群眾基礎在那兒,遇上隔離在家實在無聊,又有市長號召一呼百應,這才出現傳遍全世界的“陽臺社交”——要說上一次西方“陽臺表演”如此引人注目,可能還得回到莎士比亞時代,《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那次陽臺橋段。
國內現在號稱有3000萬琴童,一代(高雅)音樂人口正在茁壯成長,可你說要出現意大利“陽臺社交”的盛況,我看條件還不成熟。首先城市空間不允許。鄰居唱歌,你開窗喝彩,其實過去的熟人社會里很常見。現在廣東很多村子里依然有“私伙局”,一聲鑼響票友開場,也是社區藝術鄰里互娛的一種。現在不一樣了,新型小區動輒二三十層高樓,容積率標準又有規定,樓距那么遠,互動不易不是?其次我感覺國人普遍內斂,有狂歡精神的人太少。而表演嘛,講究的是互動,你陽臺上一聲嗩吶卻無人喝彩,豈不自討沒趣?若有好事者用手機錄下陽臺上孤獨的演奏家,傳到抖音快手,不明語境的吃瓜群眾沒準會罵一句“神經病”。
最關鍵的,我們的文藝傳統,是要表達意義,所謂“文以載道”,藝亦如此——表演、娛樂,總要找個什么由頭,傳達若干思想。南都報道,武漢一位薩克斯管愛好者,為了犒勞樓下執勤的志愿者,每天吹奏中外名曲,希望為他們驅走寒冷疲憊,至今已堅持40多天。這樣的表演令人感動,卻也讓人倍感沉重。陽臺娛樂、街道藝術,要跟奉獻、感恩聯系在一起時才師出有名,不被視為擾民“噪音”,如此,藝術的功能未免單薄了些。須知藝術蘊含的輕盈與快樂,同樣是打敗病毒的利器,愿那些疫情依然吃緊的地方,陽臺上的歌聲舞姿也能同樣多起來。□獸獸
上一篇
成都薩克斯培訓,成都薩克斯培訓班
下一篇
薩克斯入門購買,薩克斯入門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