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16次日出》中法國宇航員佩斯蓋在空間站吹奏薩克斯的場景,成為東京奧運會閉幕式上“巴黎八分鐘”的開場。(資料圖/圖)
2021年8月8日晚,東京奧運會落幕,2024巴黎奧運會接棒。在“巴黎八分鐘”宣傳片中,43歲的法國宇航員托馬斯·佩斯蓋(ThomasPesquet)在國際空間站的穹頂艙用薩克斯演奏了《馬賽曲》的最后一段旋律,浩瀚的宇宙、靜謐的空間和悠揚的音樂交織,驚艷世界。
同樣的場景在2016年就曾出現過,并成為紀錄片《16次日出》中的一段華彩。2016年11月18日,對佩斯蓋來說是充滿里程碑意義的日子。這一天他首次出任務,跟隨NASA的資深太空人惠特森、俄羅斯太空人諾維茨基一起乘坐“聯盟號”太空飛船,從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工作196天,執行第50和第51次探險任務。為此,他已經準備了七年。
紀錄片導演皮埃爾-埃馬紐埃爾·勒戈夫跟拍了佩斯蓋一年,直到他前往拜努科爾航天發射場。佩斯蓋的妻子時常出現在鏡頭里,他們不是同行,妻子任職于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她評論佩斯蓋做事的時候“永遠平靜專注”。談起兩人工作的區別時,佩斯蓋說“她在拯救世界,我帶給孩子夢想”。勒戈夫補充了一句:“也給童心未泯的大人帶來夢想。”
紀錄片名“16次日出”,指的是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可以看到的奇觀——由于太空站的高度是450公里,飛行時速是28,000公里,每1.5小時繞行地球一圈,所以宇航員一天能看到16次日出和日落。
時長近兩小時的紀錄片《16次日出》,觀眾跟隨佩斯蓋的視角目睹驚心動魄的太空漫步,在壯美的宇宙風光大片中感受人類的渺小和命運與共。
鏡頭記錄下出征前的佩斯蓋。他的行李很精簡,最心愛的樂器薩克斯由于有2.4公斤,超過了每位太空人被允許攜帶的行李重量(1.5公斤)而被留在了家中,他帶走的是偶像圣埃克蘇佩里的書——《南方郵航》《夜間飛行》《風沙星辰》。
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法國著名飛行員和作家,《小王子》就是他的作品。他曾說過:“我想寫的不只是小說或是單純的回憶錄,而是分享多年飛行員生涯點滴累積的見聞,透過這些回憶,呈現這個職業多彩多姿的影響、奇聞,中間的喜悅和痛苦,跟飛行員有關,也跟人有關。”圣埃克蘇佩里一生愛冒險,1943年,在他本人的強烈要求下,這位已經43歲的飛行員回到法國在北非的抗戰基地阿爾及爾。他的上級考慮到他的身體和年齡狀況,只同意他執行五次飛行任務,他卻要求執行八次。1944年7月31日,44歲的他出航執行第八次任務,最后神秘消失在地中海的上空,再也沒有回來,成為法國文學史上最神秘的傳奇。
導演勒戈夫送給佩斯蓋的出征禮物,是一只小王子玩偶。佩斯蓋把它包在圣誕襪里,答應導演,自己會帶著小王子,一起在國際空間站看日出。
2016年11月18日,“聯盟號”飛船經過六小時的漫長飛行,抵達國際空間站。“每一秒都沉重得令人暈眩,然后生命重新開始。但是起初他的感覺不是飛行,而是困在濕冷的洞穴里,引擎的轟隆聲如海浪襲來。”佩斯蓋后來在推特上引用了圣埃克蘇佩里的文字來描述他最初飛行時的狀態。
自進入國際空間站以來,佩斯蓋每天都在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分享他拍攝的地球美景和評論文字,成為受到法國人喜愛的名人,大家親切稱呼他“佩吉”,他的故事還被譜寫成了法國兒歌,童聲齊唱著“大家注意看,他們要升空了,牢牢綁在火箭上,托馬斯·佩斯蓋和他的隊員,將在國際太空站生活六個月”。
佩斯蓋經常會收到來自地球的孩子們的提問,有的問題是對他們太空探險安全性的擔憂:“如果有小行星報警你們怎么辦?”佩斯蓋回答:“我們可以手動調整軌道,萬一小行星靠得太近,就躲進‘聯合號’,關上艙門,希望不要被它擊中。萬一被擊中,我們就返回地球。”
更多的時候,孩子們好奇的是他在太空生活的小細節。圣誕節快到了,孩子們好奇他們圣誕會吃什么大餐,空間站里有沒有圣誕樹,佩斯蓋一一回答:“我們會吃黃酒燉雞佐羊肚菌菇,前菜是牛舌,甜點是蘋果餅。我還幫同伴準備了寫上他們名字的圣誕樹彩球以及一些小裝飾,還送他們巧克力和小禮物。”他從沒有在太空站里做過噩夢,每天都睡得很好,“無重力狀態睡起來很舒服,漂浮比睡在床上更舒服。”他說。
當然,大家都很關心他的薩克斯,問他有沒有帶到太空。佩斯蓋說沒有,原因是太占空間。
2017年2月27日,進入國際空間站工作四個月后,佩斯蓋迎來了自己的39歲生日,他收到了家人送來的巨大驚喜——他心愛的薩克斯。這是經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安排,幾天前由補給船從地球送來的,藏到了波士頓控制中心,直到他生日這天才送給他。“我都不知道它被藏起來,我的家人也參與了其中的策劃。物資清單上沒有列出來,因為我看過清單,它被隱藏了。我真的很開心。”佩斯蓋說。
在為期六個月的空間站任務中,佩斯蓋和同伴們只收到過一次“糟糕的消息”。一架俄羅斯太空補給船從拜科努爾基地升空,沒想到太陽板未能順利展開,六分鐘后,這艘太空船爆炸,連線中斷,最后消失在俄羅斯上空。這艘太空船原本預定要前往國際空間站,為佩斯蓋和其他六名隊員補給物資,有超過2.5噸的貨品在爆炸中損毀,主要是科研器材和維修零件。所幸那只是貨船,沒有人員傷亡。“人命才是最重要的。”佩斯蓋聽到消息后,和隊友們討論說。
2017年1月13日,佩斯蓋要進行他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了,與他搭檔的是國際空間站中執行任務的第50支遠征隊隊長、美國宇航員肖恩·金布羅,他們的任務是為國際空間站的供電系統接入新的鋰離子電池。這些新一代電池是通過日本宇航船HTV到達國際空間站的,三塊電池形如大冰箱,加起來重達兩百公斤,由美國休斯頓控制中心的電子手臂和帶手的機器人被搬運到安裝位置,最后一步安裝的程序,則需要宇航員出倉完成。
這次歷時5小時58分的太空行走非常成功,金布羅和佩斯蓋不僅提前完成了更換電池的任務,還為國際空間站更換了一架失靈的攝像機,將預防微細隕石雨的防護設備更換位置,并對空間站外部的設備進行攝像。
從鏡頭看過去,太空行走是浪漫的,它也成為科普宣傳片中、各類科幻片中的經典場景。但其實太空行走并不是浪漫的表演,它需要好幾個月的訓練準備,需要宇航員與眾多地面指揮員密切配合。臨行前,佩斯蓋和隊友們就在休斯頓控制中心的游泳池里訓練了多日,他們需要準確知道什么是最合適的動作,每個動作的順序是什么,執行任務時,宇航員還要不斷檢查宇航服的狀況,防熱盾的狀況、特別是手套的狀況,因為在出倉后執行不同任務時,手套非常容易被工具刺穿。
與佩斯蓋共同在國際空間站執行第50和第51次任務的隊友們來自不同國家,唯一的一名女隊員惠特森來自美國,她創下了美國太空人在太空停留時間最長的記錄,總共534天。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休斯頓控制中心與他們連線,他對惠特森說“為你感到驕傲”。特朗普也詢問起剛剛與惠特森會合的美國太空人杰克·費雪抵達后的感受。
“非常壯觀,”費雪說,“我和我的俄國朋友菲多·尤奇金從哈薩克斯坦搭乘俄國太空船上太空,一到達軌道,視野立刻改變,我看到環繞地球的藍色生命線,六個鐘頭后,我們降落在太空站;第二天就開始在日本船做實驗,我們在尋找新藥,治療肌肉萎縮癥的藥物;幾個鐘頭后,我看著法國隊員托馬斯·佩斯蓋駕駛加拿大的機械手臂,捕捉來自維吉尼亞的太空船……”
地球生活中,大家分屬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陣營,但在國際空間站里,所有國家的概念都被模糊掉了,這六七名太空人共享物資,遇到危險相互支援,大家共同研究的,是找到對抗疾病、生態環境惡化的良藥。在浩瀚的宇宙世界里,人類都顯得渺小無比。圣埃克蘇佩里在《夜間飛行》中這樣描述:“一切顯得如此平和,沒有暴力、饑荒、沒有氣候變化,沒有戰爭、沒有動亂,只有藍色的母艦,所有的飛行員在沉默中航行,界定著情勢的嚴重性。在這上面,這遙遠的上面,沒有邊界,沒有國家,沒有極限,創意不受限制。心智是個超級太空站,為了宇宙登高而設計,上升到250英里,他們上升、持續盤旋,挑戰現實、改變視野,看著上下顛倒的世界,虛空的壯觀美景,期待超乎預期的景象,保持包容接納。海洋、平原與河流映入眼中……你成為萬物的一部分,深深潛入太空,跟他們一起深深潛入太空,跟他們一起找到和平。”
沒有任務的時候,佩斯蓋喜歡待在駕駛艙里。紀錄片里,他在黑夜里點亮了一盞燈,照亮他的駕駛艙,監控著儀表板飛進黑夜中,如同潛水一般,然后由于毫無搖晃或震動,陀螺儀不動,高度和引擎轉速也固定,他稍微伸展身體,把頭靠在皮椅背上,開始深刻的飛行冥想。“如果能從艱難的任務生還,我們能對人類說什么?”紀錄片旁白問道。
佩斯蓋沒有回答,而是吹奏起薩克斯,悠揚的音樂在宇宙天際響起。這一幕與2021年東京奧運會閉幕式上播放的“巴黎八分鐘”開場如出一轍。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的是“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而這也是《16次日出》里,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們傳遞的信號。
南方周末記者李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