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片來自哈薩克駐華大使館微博。
據央視報道,當地時間3月19日,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總統職位。哈薩克斯坦上議院議長托卡耶夫,將暫時代理行使總統職權。
該消息迅速引發國際輿論關注:哈薩克斯坦獨立后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雖然年已78歲,但從1991年執政后持續連任至今。他作出辭去總統職務這樣“一個艱難的決定”,確實出乎許多人的意料。
納扎爾巴耶夫是蘇聯解體的歷史見證人和主要“助推者”之一,并在此之后成為前蘇聯第二大獨立國家的領導人。他切實改變了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是個因歷史和現實原因被民族、宗教和社會元素切割得支離破碎的既古老又年輕的國家,可以說是飽經滄桑。面積大、底子薄,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矛盾尖銳,還遺留著尾大不掉的蘇聯核武器的“遺產”。
納扎爾巴耶夫在執政中長袖善舞,謹慎務實,較好地協調處理了大多數矛盾,讓哈薩克斯坦這個獨立之初并不被特別看好的國家,成為蘇聯解體后政治、經濟發展相對平穩的國家之一。
在外交上,納扎爾巴耶夫奉行“多元化”政策,既努力保持與俄羅斯的傳統關系,又小心翼翼地警惕俄對本國內政的干預,同時積極發展和中國、伊朗、美國、土耳其和中亞其他國家的關系,取得了較為有利的國際活動空間。
在內政上,他一方面保護宗教自由,另一方面堅決打擊極端主義勢力,鼓勵世俗化,甚至提出在國號中去除帶有宗教傾向的“斯坦”后綴。為確保對不安定因素較多的西部領土加強控制,他在1997年把首都從亞洲境內的阿拉木圖遷至歐亞交界附近的阿斯塔納,頗顯成效。
在防務上,他通過加入“上合組織”參與區域合作,并謹慎穩妥地完成了“去核”,未讓哈薩克斯坦重蹈另一個“去核國家”烏克蘭的覆轍。
在經濟上,納扎爾巴耶夫依托豐富的油氣資源,努力開拓多元市場出口,避免了經濟受制于人(俄羅斯)的被動局面。他在2012年提出雄心勃勃的“哈薩克斯坦2050”(Kazakhstan2050Strategy)國家發展戰略,希望屆時能讓該國躋身全球30大最發達國家行列。
他還陸續提出“未來之路”(NurlyZhol)和“數碼哈薩克”(DigitalKazakhstan)等藍圖。盡管國際上對其有些治理風格仍存在爭議,但大多數評論家對他所取得的成就并不諱言。
因此,對他突然宣布辭去總統職位一事,許多人頗感意外。而這,或許可從哈薩克斯坦當前的經濟社會形式中找到答案。
長期以來,哈薩克斯坦經濟嚴重依賴資源(尤其是油氣)出口,源源不斷的資源紅利確保了該國經濟穩定,并為社會福利提供了可靠“血源”。但自2014年以來,全球油價下跌,世界經濟放緩導致資源消費預期下滑,這些都嚴重動搖了哈薩克斯坦的經濟支柱,并進而危及公眾收入、福利,民生狀況、社會穩定也隨之受到影響。
雪上加霜的是,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國及其盟國對俄羅斯持續實施了一輪緊似一輪的經濟制裁。盡管納扎爾巴耶夫執政以來努力推動經濟多元化,但囿于歷史和現實原因,哈薩克斯坦經濟仍高度依附于俄羅斯經濟。
正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俄羅斯的“禍事”,讓原本并不相干的哈薩克斯坦遭到嚴重拖累,本幣堅戈也隨著盧布匯率不斷下滑,經濟形勢和社會危機雪上加霜。
納扎爾巴耶夫雖然努力尋找解決之道,包括在2月底解散內閣為經濟、社會矛盾尋找解決之道,但效果顯然并不理想。在此情況下“以退為進”,尋求騰挪的更大余地,不失為“最不壞的對策”。
但無論如何,他的辭職,都代表著這個中亞國家將翻開政治生活的新篇章。
□李厚何(媒體人)
編輯陳靜校對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