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微信公號:行者手記3)
先注意聽上面視頻的前20秒。
如果你看過樂隊排練,或者在演出前觀察過樂隊定音,就會注意到,都是由雙簧管先吹出一組小a的音,然后,其他聲部依據它定音。
上面視頻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一段長笛前奏開始,隨后雙簧管奏出表現原野的音色,接下來,梁山伯與祝英臺走入畫面。完成這一敘事的都是木管樂器。
木管組因其音色的豐富,常被用來表現大自然和鄉村生活的情景,在這段樂曲中,木管樂器組起到了一個調色的作用,隨著樂曲的展開,一幅多彩的鄉間景象在人們眼前展開。
木管樂器的音域寬廣,音色柔美,表現力強,各自具備不同的音色,并起著獨當一面的作用,不論是作為伴奏還是用于獨奏,都有其特殊的韻味。
木管樂器在17世紀被正式接受為管弦樂隊中的標準配置。
交響樂隊中,木管組通常安排在指揮的正前方。順序排列是:第一排從左到右是短笛、長笛和雙簧管,第二排是單簧管和大管。
從音色看,長笛更像女高聲部;雙簧管更像女中聲部;單簧管聽起來更像男高聲部;大管則是男低聲部;短笛也叫piccolo,由于比較短,所以它的聲音非常的尖銳,非常的高;傳統的長笛由木質制成,現在已經改為金屬,但還是歸于木管組;長短笛構造和吹法大致相同,但短笛比長笛的管子短一倍,因此發音也高八度,表現更靈活輕巧。
長笛和短笛上都有按鍵鍵盤裝置,笛孔的開閉由按鍵鍵盤控制。由于按鍵控制,長笛才可以吹出準確的半音階,長笛有著寬廣的音域和多彩的音色,既可以吹明朗歡快的曲調,也可以吹悲愴傷感的曲調。
在《彼得與狼》中,長笛用來表現小鳥。長笛的聲音很高很脆,像鳥的聲音,也像鳥的姿態。
單簧管又稱“黑管”,它的歷史并不久遠,直到1730年,德國樂器制造師約翰·戴內才在“沙呂莫管”的基礎上研制出這種樂器。
18世紀,曼海姆樂派首先把單簧管引入管弦樂隊。單簧管音域比雙簧寬廣,約有三個半八度。可以輕松地演奏掠過多個音階的長音,且以能連續吹出琶音著稱,用于獨奏極富表現力。
《彼得與狼》里,單簧管被用來表現一只大肥貓,走路起來慢慢悠悠,有時候還有些壞,單簧管的音色敦實,沉穩,很像貓走路的姿態。
里面還有一只鴨子,表現它就用雙簧管。雙簧管有兩個簧片,兩個簧片在一起摩擦發出帶有鼻音一般的蘆片聲,那聲音特別像鴨子那種嘎嘎的聲音。有時富于鄉村風格或田園風格,有時顯得傷感和溫柔。
在《春節序曲》中,雙簧管所吹奏的民歌型曲調,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田園風格。
大管又稱巴松,是木管樂器中的低音樂器。不同國家的演奏風格極為不同,也會有不同“學派”教學體系,各國交響樂隊中的音樂家跨國組合已是常態,所以,需要掌握不同國家和流派的演奏方式,根據具體作品風格進行調整。
其高音區音色哀傷痛楚,中音區溫和甜美,低音區嚴峻陰沉,斷奏時則具有幽默頑皮的效果。
彼得與狼中的爺爺,就是用大管來表現,因為爺爺的聲音非常的低沉,步態沉穩,就用大管來表現。
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交響樂》大管獨奏。
上圖的第二排,木管組中,出現人們熟悉的樂器,那是薩克斯。
比利時人阿道夫?薩克斯在1830年左右萌生一個想法:他要造出某種在音效上類似于弦樂,但音響更加有力、更具有強度、非常適用于樂隊的樂器。于是,薩克斯誕生了。
就像民族樂器里的嗩吶一樣,薩克斯也被稱為“流氓樂器”,由于分貝太高,音色過于奇特,無法和其他樂器匹配,所以,薩克斯一般多為獨奏,很少用在樂隊里與其他樂器協奏,所以,薩克斯并不是交響樂隊標配。
我們熟悉的薩克斯曲子,除了《回家》,就是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我心永恒》了。
備注:此文為《交響樂知識系列微視》的文字版。全片25集。
下一篇:《娓娓道來單簧管》。
相關閱讀
國家大劇院里的秘密
貴族的音樂,音樂的貴族——室內樂
旋律的記錄和流傳
交響樂的誕生
音樂廳里的規矩
火紅的第五樂章
交響樂之魂——樂思
交響樂隊編制與擺位
不可逾越的巔峰
樂曲的詮釋者
樂隊里的首席
旋律的歌者——弦樂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