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天津四黨口村的一家樂器公司,地上擺滿等待拋光的薩克斯。
1月10日,天津四黨口村的一家樂器公司,一名來自東北的工人在給薩克斯雕花。這道工序只能手工完成,每個廠家都有自己特有的雕花圖案。
1月11日,一名女工在組裝薩克斯。
1月10日,一名工人一邊焊接薩克斯,一邊戴著耳機聽音樂。
1月11日,一名工人在用鍛壓機制作薩克斯的喇叭口。
1月10日,一名女工在車床前制作薩克斯零件。
1月9日,劉濤在自己辦公室里吹奏薩克斯。
1月11日,一支由一家樂器公司職工組成的管樂隊在老師的指導下排練曲目。
在中國天津,有一個以生產薩克斯等西洋樂器為支柱產業的村子——四黨口村。付廣成的印象里,1993年初次進村時,道路兩旁多是土坯的平房,村里的薩克斯廠不過四五家。2000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出口訂單量呼呼往上漲,工廠里人手急缺,外地人大量涌進來,逐漸占了勞動力的一半。現在,大大小小的廠子建了70多家,每戶人家都買上了汽車,翻修新房,修建庭院。
一支黃銅薩克斯的出廠成本價是500至800元左右,但在三十年前,村里的廠子少,產量低,一支售價高達四五千元。如今,村里80%的人都在從事薩克斯的生產和銷售,價格被壓到一千多元,利潤空間大幅縮水。
從打工仔到老板
42歲的劉濤身穿黑色貂皮大衣,兩手來回換著接電話,左手食指上一方塊狀的戒指尤為醒目。作為天津市靜海區蔡公莊鎮四黨口村最忙碌的生意人之一,他的辦公桌旁,卻擺了三支顏色、大小不同的薩克斯管。
這是他陶冶情操的唯一方式。閑來無事,便拿起一支,對著支架上的樂譜,吹奏一曲《北國之春》。
小學輟學后,劉濤曾在大草原上與300只羊度過了三年時光。按捺不住想要漂泊的心,他偷偷從內蒙古跑出來打工,最后在這里落了腳,靠銷售薩克斯發家致富,在全國四五個城市買下十來套房產。
在他眼里,薩克斯不僅是高雅的西洋樂器,車間生產流水線上焊接而成的產品,更是全村4000多人賴以為生的支柱產業。
開創互聯網銷售時代
1999年,劉濤到四黨口村的一家樂器公司應聘,第一次觀摩到薩克斯的制作流程:零件加工、焊接、拋光、超聲波打磨、電鍍、噴漆、組裝、試音。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工參與精細化操作。
最嚴密的環節要數拋光。在密閉昏暗的房間內,電機聲嗡嗡作響。為了給表面除銹、降糙,工人需要用80轉每秒的布輪打磨薩克斯零部件的每一寸角落。機器甩出的碎屑使得工人的白色口罩上蒙著一層厚厚的黑色毛絮,劉濤第一次進去,不出一分鐘便被嗆了出來。
因為零部件多,組裝繁瑣,一支薩克斯的完工時間約半個月。強力膠、螺絲和鐵質的細棍將薩克斯拼接成型往往需要1天,熟練的師傅12小時內裝2、3個,每月裝滿45支才能拿4000元左右的工資。
怎么擺脫流水線上的重復操作,劉濤在網上找到了商機。抱著試試的心態,他在一家網站開了一間店鋪賣樂器,等到第三個月,一個薩克斯訂單讓他賺了三千。隨后,他在更多網絡商城上全面撒網,開創了全村的互聯網銷售時代。
村里的“西洋樂隊”
付廣成是村里出名的調音師之一,和劉濤同年進廠的他,憑借在薩克斯拋光和組裝環節上7年的經驗,轉型成了該公司的股份投資人。
物質生活得到改善后,村內的生活也多了一抹色彩。夏日的橋頭、學校教室里、工廠內,偶然傳來一陣do,re,mi,fa的旋律,大家都明白,一定又是某個初學者,忍不住拿起薩克斯練嘴。
“一天不吹嘴癢癢。”付廣成的鍍金黃銅薩克斯已經陪伴他近二十年。自學過樂理,吹過竹笛,彈過吉他,付廣成靠著自己琢磨,7天學會了《北國之春》。“旋律響起,我的心情就能瞬間放松下來,什么煩心事都沒有了,就覺著高興。”
每年,付廣成試吹的薩克斯近兩萬支,90%出口至歐美和東南亞。音色音準如何,嚴密度是否達標,他吹兩聲便知曉樂器的問題所在。
兩年前,廠里把付廣成和幾位負責其他樂器的車間主任聚在一起,組建了一支樂隊,七八個人拿著薩克斯、黑管、大小號,每周五下午跟著天津歌舞劇院的老師學習吹奏歌曲。
“咱們村也該發揚點自己的特色,總不能連個吹得像樣的人都找不到吧?外人來了也好接待。”付廣成坦然說出組建樂隊的現實想法。
再忙也要一樂,劉濤和付廣成一天總要擺弄下自己的薩克斯,“一把歲數了還能培養一愛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