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薩克斯獨奏胡琴說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薩克斯獨奏胡琴說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對于這個問題我只發表我的看法:首先國樂不存在有沒有救的問題,這就像吃膩了大魚大肉想吃青菜,又像我們女性穿夠了旗袍穿晚禮,旗袍東方古典美,端莊穩重,但是如果在某一時段隨著心情就特別想換個風格調整一下情緒一樣!也許有的女性一輩子都不會穿旗袍,有的一輩子都不會穿晚禮……人們的欣賞水平及熱衷度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變化著的。作為一個音樂人,我的作品伴奏70%交響配器,30%民樂配器伴奏,而這30%是必須用國樂。
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西洋樂,如今風靡一時,說明西洋樂迎合了時代發展的步伐。而反觀民族音樂,相對來說就比較慘淡了。這就要求我們民族音樂要作出改變了,面對西洋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向多元化發展。
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見證了社會發展的歷史畫卷,記錄下我們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同時也是我們民族身份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地域文化的折射,所以民族音樂的傳承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在目前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在流行音樂的沖擊下,民族音樂的現狀實在不值得樂觀。這當然并非一兩個人就能改變的,需要我們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需要媒體的宣傳,政府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使民族音樂世代傳承下去,成為我們留給子孫后代一筆珍貴的財富。所以不必糾結!
“民樂的聲音你們聽過嗎?
歷史你們了解嗎?
等你們出國了
難道不想告訴外國人
我們自己的音樂也超厲害!”
這是一部青春電影《閃光少女》中的一段臺詞,很多朋友都介紹過了國樂和西洋樂的概念和歷史,我想以這部電影為引,談一談我的感受。
這部上映于2017年的電影,以西洋樂和民樂的沖突為焦點,來探討民樂的價值和未來,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感受到兩者的現狀、社會的認知、教育的導向、民樂的發展等問題。很多人認為這是近十年最優秀的一部青春片,沒有賣情懷、沒有無病呻吟,有的是直面現狀,并為之努力的勇氣,把青春還給青春,把電影還給電影。這是一部被名字耽誤的電影,陳奕迅特別出演,周杰倫亦是推崇備至。
強烈建議對此問題感興趣,關注民樂的朋友都去看看,能夠更多的了解民樂。
我并非專業的音樂人士,從自己的認知和了解,談談現階段兩種音樂地位不同的原因和民樂發展的一些建議:
民樂沒落的原因:
各有各的優點,西洋樂都在民樂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我不認為民樂有什么不好,只是沒有人往深了發展而已!這個樂器《電吹管》和民樂《竹笛》指法差不多
視頻加載中...大家好,我是甜蜜秋歌,很高興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觀點是,我認為西洋樂還談不上霸屏,跟民樂也就算個平分秋色吧,至于你提問的還有“救”嗎?我感到疑惑,我們的民族音樂怎么了?為什么要救?
國樂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你要是放在剛經歷改革開放的80年代問還有的一問,至于現在,國樂的紅紅火火你看不到嗎?還是你的眼里只看見鋼琴、小提琴了?
要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點您有點杞人憂天了。
京劇從1790年徽班進京至今已走過了200多年,經歷過鼎盛也跌落過谷底,但依然會有人堅持把這門藝術傳承下來,依然不妨礙它的國劇地位。
國樂的衰退要追溯到改革開放伊始,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家家吃得飽了,開始享受精神生活,這個時候,大家想學樂器了,也是這個時候,對外開放了。然后我們國人從古至今的獵奇心理和從眾心理就形成了這樣的局面:一些人接觸到了西洋樂器,他們面對西洋樂器感到新鮮,就覺得西洋樂好,比國樂高雅。他們告訴別人,西洋樂比國樂高雅,國樂難登大雅之堂。別人竟然信了,一傳十十傳百,整個社會都開始學西洋樂,小孩子課外班,甚至有的藝術院校都對西洋樂高看一等,西洋樂逐漸占據了市場。
誠然,中國民族音樂有它的短板,如:
民樂樂器的問題。很多民樂只有一個調性,無法在演奏中轉調,比如古箏。而且古箏的彈奏半音很不方便。大大局限了其表現力。
作品的數量、廣度。拋開深度不談。以鋼琴為例,可以說浩如煙海,而民樂譜有多少?就廣度來講,西洋樂橫跨巴洛克,古典,浪漫,民族,現代當代,風格迥異。
系統性。你看五線譜的復雜程度就知道了。西洋樂有調性概念,和弦理論,樂譜結構理論。西洋樂器之間也互通,有獨奏,重奏,協奏,交響,歌劇舞劇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薩克斯獨奏胡琴說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薩克斯獨奏胡琴說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